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歷經血雨腥風、戰勝千難萬險,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成長和成熟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同各種錯誤思想和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了堅決、徹底的斗爭。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堅韌不拔的斗爭史。1935年,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同志仍堅定地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曾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任何艱難險境中,始終都保持著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鮮明政治品格。
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民族,以和為貴的中華文明涵養了中國人“不惹事”的民族稟賦,也在歷經磨難中鍛造了“不怕事”的民族品格。回顧百年歷程,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建立新中國,靠的是浴血奮戰、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靠的是披荊斬棘、自立自強的偉大斗爭;實行改革開放,靠的是勇立潮頭、奮勇搏擊的偉大斗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樣靠的是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偉大斗爭。歷史和現實都反復證明,勝利要通過斗爭獲得,誰也不會送給我們。堅持斗爭、不懈斗爭、在斗爭中前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特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朝著我們黨確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不斷取得社會發展進步的新勝利!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
斗爭存在的客觀依據是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貫徹社會運動發展過程的始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越是在事物發展的關鍵階段,矛盾表現得就越突出、越復雜,也就越需要進行頑強的斗爭。斗爭是化解矛盾、推動事物發展的途徑,是發展運動規律的一個基本現象。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就是在解決矛盾過程中促進新生事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性來源于對人民性的敬仰。正是因為有了革命的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才有了為了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把消滅剝削和階級、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核心價值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政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否定觀與革命批判品格的堅持與發展,是對事物矛盾既采取主觀正確反映又進行客觀現實改造中必須永葆的一種時代精神之現實展開。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革命性與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特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始終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與批判性。中國共產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是一種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狀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都源于對社會矛盾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的精準把握。“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我們要敢于直面矛盾問題,敢于迎接風險挑戰,以“黃沙百戰穿金甲”的魄力和勇氣,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掃除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絆腳石,續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進行偉大斗爭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建立的歷程時,毛主席將其概括為“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是人民的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時代新特點,立足中國實際,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課題,直面重大風險、嚴峻考驗,以巨大勇氣、高超智慧和頑強精神同一切丑惡現象、錯誤言論和歪風邪氣等進行堅決徹底的斗爭,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使黨和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70多年前,面對強敵的侵略行徑和戰爭威脅,黨中央和毛主席毅然決然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世界戰爭史奇跡。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上下一心,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再一次彰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奮斗精神。當前,我們面對著波譎云詭的國際環境和繁重復雜的國內改革發展安全任務,各種矛盾風險層出不窮。從國內來看,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協調社會利益關系、解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難度不斷加大。從國際層面來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互相交織、相互疊加,使得我國面臨的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任務復雜繁重,只有永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政治品格和政治優勢,才能真正有效防范和克服這些重大風險。任何回避矛盾、回避斗爭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啟航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今天,世界歷史發展步入加速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但我們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后庭花’。”這是對全黨的警示。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為實現從“大國”邁向“強國”、從追趕潮流到引領潮流,我們必須抓住創新這個源頭,實施好科技強國戰略。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還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現實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準確把握大勢、清醒認識差距,才能深刻領悟使命;唯有傳承斗爭品格、奮斗不已,才能不斷攻堅克難。要抓住建黨一百年這個重要節點,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堅定斗爭意志,骨頭要硬,敢于出擊,敢戰能勝!(錢寶平)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