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和特征,加快推進安徽共同富裕,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不斷充實和更新。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保娬{避免兩極分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被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綜合看,新時代共同富裕的要義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秉持共享發展理念,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按照新時代共同富裕要義,構建共同富裕應聚焦三個“更加”。一是更加突出以人為本。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著力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二是更加關注全面發展。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突破物質需求和個體層面的福利概念,逐漸擴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意識形態領域,形成廣義的社會綜合發展觀,更加強調多元高訴求的滿足。三是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必須在發展中統籌兼顧,把分散的部分系統化,把發散的局部功能整體化,把薄弱區域、薄弱領域、薄弱環節補起來,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增強發展后勁。
立足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聚焦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一、探索構建共同富裕指標體系。根據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結合安徽實際,開展共同富裕指標體系研究,推動形成橫向縱向均可比的評價體系。從共同富裕綜合水平、群體共同富裕、城鄉共同富裕、區域共同富裕等多個維度出發,設置一套完整且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保障共同富裕評價的一致性,統籌發揮指標體系的集成作用,更高效地推動共同富裕要求在全省各領域各方面快速落實。同時,建立共同富裕工作臺賬,以列表清單的方式對照共同富裕指標體系,通過系統梳理和跟蹤分析各項指標變動,充分反映我省收入分配格局變動趨勢、城鄉差距重點拉大板塊、區域發展薄弱項及后發承接點,明確實現共同富裕在未來的發力點。設置實現共同富裕指標體系必須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結合“十四五”規劃,對照《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建設目標,明確我省共同富裕2025年及更長時期的目標。
第二、努力打造共同富裕樣板。安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實現全省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某些區域、某些領域上,基礎較好、優勢突出,可率先進行共同富裕探索。一方面,著力完善推進機制。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推進共同富裕的方案措施,從省級層面統籌16市發展布局和謀劃方略。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以“掛圖作戰”專班推進模式,形成上下統一、多部門聯動、多領域協同的工作機制。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先行先試。按照“一年抓重點、兩年拓地區、三年省內全面鋪開”的發展思路,支持發展好、支撐強、設施完善的地區,參照浙江標準先行探索。鼓勵邊推進邊總結邊完善,盡快形成在全省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努力打造安徽共同富裕省內樣板。
第三、著力增強實現共同富裕的載體功能。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充分釋放民營經濟活力,進一步激發中低收入人群、皖北地區等的內生動力。一是擴大市場準入范圍。積極吸引民營企業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參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兩業融合。鼓勵民營資本新建、改建創業孵化基地,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加快實施《關于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業熱情成就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釋放政策效應。二是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加快建立制度化、常態化政企溝通渠道,有效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適度放開民營企業家的涉企政策參與權,設定最低中小企業涉企政策參與率。鼓勵地方干部積極掛帥十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跟進解決民營企業重大業務洽談、戰略合作簽約、項目開工投產等關鍵問題。在項目審批、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公共資源交易等方面,加大民營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保護。三是創新解決融資難問題。創新民營企業融資擔保方式,開展商標權質押融資等活動,盤活民營企業“無形資產”。引導金融機構實行“零周期、零費用、零門檻”續貸,推行無還本續貸、隨借隨還等方式,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鼓勵支持更多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在新三板、科創板等掛牌融資,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第四、高度關注重點領域共同富裕進程。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加快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針對重點人群、領域和區域,需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一是關注中低收入人群的提質培優。推進戶籍同城化認證和廉租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降低農業轉移人口等的經濟脆弱性,提高收入穩定性。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技能與管理、技術崗位序列相互比照,進一步拓展產業工人職業發展機會、增強收入提升潛力。二是關注轉型發展較慢或困難的地區。支持淮北、淮南等資源型城市依托“煤頭電尾”拓展產業鏈,加快發展陶鋁新材料、煤基新材料等接續替代產業,加大“三重一創”資金傾斜力度,推動“工業老城”向“產業名城”轉變。充分利用大別山連片地區紅色資源,推動岳西、金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陳提升工程建設,爭創全國紅色旅游線路精品景點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三是關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強化合肥、蕪湖等中心城市的頂層設計,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科技成果共創共享等方面謀劃布局,增強中心城市對縣鄉發展的輻射帶動。引導支持縣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聚焦信息新網絡、融合新業態、創新新平臺,加快發展新基建,引導要素、產業、人口向縣域集聚。(李紅梅 夏 璐)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