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5·17”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今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最新講話精神,深刻感受到在這樣“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使命光榮、重任在肩,必須牢記總書記囑托,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責任,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哲學社會科學力量。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首要的就是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思想武器”和“偉大的認識工具”引領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各領域,貫穿到學科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等各個環節,切實解決好“馬克思主義在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問題。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能夠中國化時代化。要增強理論自信,強化理論自覺,從新時代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中,深刻理解“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堅持不懈用這一思想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要加強學理化研究、學術化闡釋,深入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大意義和理論貢獻、豐富內涵和科學體系,做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篇大文章,著力提升思想引領和理論創新能力。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自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來自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
立足偉大實踐。社會變革和實踐創造,是推動學術創新的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就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獨特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從而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豐富中國理論。
解決中國問題。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所在。同時,問題也是創新的起點、理論的生長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強化問題意識,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把學術智慧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洪流中,把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研究好、研究透,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的新問題研究好、研究透,在回答和解決重大問題中深化規律性認識,從而既引領實踐的發展、又帶來理論上的突破,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植根文化沃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根基,是推進學術理論創新的一座“富礦”。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禮敬自信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挖掘其時代價值、當代意義,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時代精神激活文化傳統生命力,在守正創新中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創造力。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
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職責。只有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加快中國學術走出去步伐,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聲音比較小,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要打破西方的“話語霸權”,擺脫西方知識框架的過濾,擺脫依賴西方話語的路徑,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唐國富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