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運用,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新時代用好紅色資源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安徽是紅色資源大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追尋革命火種、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信仰之光,將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匯聚起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
傳承紅色精神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精神,也善于創造精神的民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汲取精神養分、矢志不渝奮斗、不斷積淀精神的歷史。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在黨領導江淮兒女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歷程中,江淮大地在不同歷史時期,孕育形成了大別山精神、新四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渡江精神、淠史杭精神、王家壩精神、小崗精神、老區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這是安徽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江淮兒女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這些紅色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內涵,成為鼓舞激勵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動力。在新征程上,要傳承好紅色精神,加強對發端孕育于江淮大地的紅色精神的研究與闡釋,從中進一步挖掘安徽紅色資源獨特的價值意蘊,堅持不懈用紅色精神涵養愛國情懷,增強價值認同,激發江淮兒女建功立業的自豪感,砥礪安徽人民奮進新征程的自信心,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講好紅色故事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一直被傳頌著。講好紅色故事,有助于傳承我們黨的紅色血脈,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安徽是一片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熱土,紅色故事激蕩心靈、感人至深:大別山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小推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崢嶸歲月、小崗改革的光輝歷程等。講好紅色故事,要堅持內容為王,講好事實,講出紅色故事的精神高度、理論深度。一要著力政治本色。深入挖掘和提升紅色故事的豐富內涵,彰顯黨的政治本色,深刻感悟黨始終不渝為人民的初心宗旨。二要著眼歷史維度。以歷史的思維燭照紅色故事的背景、過程及時代的脈動,講出黨成為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核心力量的歷史必然。三要著色真情實感。聚焦宏大歷史事件,塑造經典紅色人物,通過真實的故事、真摯的情感、骨肉豐滿的情節細節,使歷史中的人或事散發出貼近人心的溫度,激發受眾強烈的心靈共鳴。四要著意崇高精神。多維度挖掘紅色資源中的革命精神、家國情懷,以崇高的精神品質升華故事的主題,滌蕩與滋養心靈,汲取不斷前進的智慧與強大精神力量。
擦亮紅色地標
江淮大地,一方紅色故土。從安徽第一個城市黨組織中共安慶支部,到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小甸集特支部;從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安徽留下了輝煌豐厚的黨史資料。據統計,安徽全省擁有各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18處,其中國保單位25處、省保單位121處;各類可移動革命文物1.1萬多件(套)。革命舊址、紅色場館是黨的光輝歷史和團結帶領人民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見證,是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精神的鮮明標志。安徽各地要積極培植與建設好紅色場域主陣地,擦亮紅色地標,傳承紅色基因。一要提高紅色場域的環境塑造、氛圍烘托能力,充實豐富館藏文物,增設模擬景觀和場景復原空間,精致設計專題展陳,精彩開展講解講述,精巧打造紅色文創。二要創新展陳形式與表現手法,引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等多媒體手段,構建“沉浸式”教育環境,提升觀眾參觀體驗。三要繼續拓展社會教育覆蓋面,打造數字博物館,最大限度地豐富信息點,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四要立足安徽革命文化資源特色,設計推出精品主題紅色研學線路,助推“旅游+教育”的融合發展,樹立紅色旅游發展新典范。
培育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形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載體。安徽的紅色資源豐富多樣,分布廣泛,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安徽可加強整合區域紅色資源,總結、提煉、突出其獨特的內涵和價值,提升紅色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一要將紅色資源融入本土文化。創新宣傳與傳播方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將紅色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與其他人文資源進行整合,創建紅色文化精品,做響紅色文化品牌,打造安徽紅色文化名片。二要將紅色元素嵌入城鄉景觀。挖掘凝練富含地域特色、時代特征的紅色元素,將其融入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引領紅色風尚,使群眾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滋養。三要將紅色教育植入公共空間。建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紅色文化休閑社區、紅色研學基地、紅色文化數字化業態基地等,促進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創新,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
孫樹群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本文系省社科創新發展研究項目[2021ZD004]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