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推進農業綠色生產。“農業生產不能竭澤而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農業綠色生產。一是加強護綠增綠。深入推進精準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病蟲草害統防統治與全程綠色防控,集成推廣化肥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綠肥替代等綠色生產技術,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抓好長江、淮河、新安江以及巢湖等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完善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態循環的治理模式。二是做實減排固碳。聚焦“雙碳”目標任務,組織開展農業碳達峰碳中和理論、技術和政策研究,加強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技術研發,推動土壤污染修復和礦山生態修復。三是推進生態循環。強化技術支撐,推進作物秸稈和農產品加工廢棄物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研發推廣畜禽清潔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行動、水產健康養殖提升行動、草食畜牧業增量提質行動,走好種養結合、農牧一體化路子。同時,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標準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可控、可管、可追溯。四是優化產業布局。依據自然資源狀況,調整農、林、牧、漁、加工以及服務等產業比重,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產村一體”的理念,拓展農業農村生態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種養、鄉村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以及健康養老、農村家政服務等產業,做好“生態+”的文章。
厚植農村綠色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鄉村振興,要立足于生態優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一是構建評價體系。實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情況評價,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由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完善空間布局。以鄉村建設行動為契機,摸清鄉村全域全要素資源家底,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要求,構建“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體系,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堅持“以多樣化為美”,深挖地方人文特色,突出傳統文化與時代結合,明確縣域村莊分類,注重保留鄉村風貌、鄉土風情,同時為改善教育、醫療、文體、養老等公共服務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設施預留合理位置、足夠空間。三是打造“美麗樣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各地鄉村生態優勢、產業優勢、人文優勢,探索不同區域“兩山”轉化路徑和實現模式,打造一批有影響、可推廣、帶動強的鄉村生態經濟發展的樣板。以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研發推廣適應和引領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信息終端和技術產品,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的鄉村智慧社區。
引導農民綠色生活。農民富裕富足,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也體現在精神文明層面,要堅持以綠色發展促進鄉風文明,充實鄉村振興精神內涵。一是樹牢綠色生活理念。深入挖掘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生態智慧,破除落后的自然資源亂采亂伐舊俗,秉承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珍愛土地的優良傳統和農人本色,把握綠色生活的實質與意義,樹立綠色文明風尚,培育愛護自然、保護資源的新時代鄉風生態文明。二是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技術集成創新,采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維護簡便、務實管用的措施,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三大革命”和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有效銜接,提高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提高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新能源。積極運用鄉村綠色建筑適宜技術,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促進鄉村建筑綠色化。三是共享綠色生態紅利。推進生態補償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民得實惠的利益聯接機制,是引導農民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的長效之策。堅持“誰保護、誰受益”“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創新農業農村生態補償機制,遵循市場規律,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推動綠色生產與產業振興同向發力、農業農村綠起來與農民富起來同向發力。
戴照力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