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際毗鄰地區,兩省群眾比鄰而居、隔水相望,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相通、人緣相親的友好“近鄰”。如今,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過去的“近鄰”已成為互通互融、協同發展的親密“隊友”——省級毗鄰地區的新型功能區。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省級毗鄰地區的新型功能區,能夠打破不同行政區之間的經濟、政治壁壘,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本質要求和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安徽加快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市場主導力不足、產城融合度不高、產業鏈銜接不緊、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作用,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統一大市場新發展趨勢。
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市場化運行能力。面對國內國際大市場,簡單依靠稅收優惠和土地政策難以支撐新型功能區的深入發展,仍需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加強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實現毗鄰地區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的同頻共振,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創造條件。要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意識,提升行政服務效率,夯實創新創業的制度基礎,促進要素資源有效集聚,培育提升新型功能區的競爭新優勢。要加快公平公正的法制建設,提高司法人員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促進新型功能區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和現代化。此外,新型功能區應加快招商引資模式升級,避免政策同質化帶來的無序競爭問題。
深入推進產城融合,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進入后工業化、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新時代,“人跟著產業走”的規律正發生深刻變化,“產業跟著人走”已成為產業和城市發展的新邏輯。以往功能區建設過于重視產業發展,忽略了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難以滿足技術人才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型功能區應進一步加強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補齊城市功能短板,解決產城分離問題,打造創新驅動、開放引領、宜居宜業的產城融合先行區。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深化移動互聯網技術場景應用,發揮數字經濟在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互聯網+”金融服務、醫療健康、交通出行等益民服務,營造便捷的宜居環境。完善就業保障體系,建立高層次人才“高級管家”服務機制,協調滿足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在落戶、安居、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的需求,營造優質的宜業環境。
深度嵌入產業鏈,推動企業做精做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有助于消除市場分割、區域壟斷和地方保護,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讓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同臺競技。以往功能區建設注重企業入駐率,短期內以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同類企業,加劇了地方同質化競爭,并導致后期規劃用地緊缺。因此,管理部門應該有意識地轉變現有產業政策,積極培育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動產業分工與合作,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統籌做好總體規劃和功能布局,強化產業鏈招商、靶向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強鏈、補鏈、延鏈,增強產業的集群效應。支持新型功能區聚焦主導產業,打造特色服務,營造產業小生態,提供資源對接平臺,協助企業建立“朋友圈”。鼓勵大企業發起建立產業鏈企業聯盟,支持大中小企業搭建產業鏈聯系,促進供需清單與共性技術對接。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要素資源市場一體化。當前,毗鄰地區在人事、社保、公共服務體系上存在制度性藩籬,缺乏統一的人才質量認證和職稱評價標準,阻礙了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的有序流動。新型功能區亟待建立健全市場一體化機制,促進毗鄰地區要素資源優勢互補,培育市場一體化競爭新優勢。例如,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統一或減少各級各類“人才帽子”項目,建立人才引進共同基金,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區域流動。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體系,鼓勵毗鄰地區科技信息交流互動,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加強科技領域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共同制定區域科技創新發展評價辦法,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快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復制推廣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強高端人才引進落戶、資金補貼、創業支持等方面的創新探索,確保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王先柱 武優勐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工業大學研究基地。本文為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ZD2020D0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