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必然趨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方位,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深入領會并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新征程上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扎實成效。
在創造致富機會中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歷史告訴我們,發展是硬道理。在我們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新時代,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壯大國家經濟實力,從而給更多的人創造致富的機會,持續豐厚民眾的財富積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一方面,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擴大就業面,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行為,推動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另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同時,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持續增加社會財富,特別是要完善科技創新財稅政策保障和激勵機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支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活力充分釋放。
在維護公平正義中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的古代中國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長期存在。其實,少數人先富起來不等于兩極分化。早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提出“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創造更多的財富,然后幫助和帶動更多乃至全國各族人民富裕起來。所以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方面,要防止社會財富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合理引導資本流向,規范資本無序擴張,控制資本市場風險;另一方面,要堅持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民生工程,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人權,依據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即使將來發展更好、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支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個要分階段加以實現而非一蹴而就的目標,要充分估計其實現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各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和市場主體間牽動面廣、關系復雜,關乎全面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等重大戰略部署。首先,要以服務為保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兜底救助體系,加快縮小社會救助的城鄉標準差異,逐步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線,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重點解決好新市民住房問題。通過高效精準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其次,要以協同為方向,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加大對發展路徑、功能定位、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力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跨區域轉移。再次,要以文化為引領,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尚 磊
(作者單位:安徽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