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科技成果只有同解決國家需求、滿足人民需要、引領市場發展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使命目標。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抓住科技成果源頭,建設專業化平臺載體,激發各類人員積極性,推動政策鏈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既是對現有成果的挖掘利用,也是堅持問題導向的“無中生有”。強化成果挖掘。首先要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設置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將其可轉化的目標成果篩選出來,加大原始創新和前瞻技術成果的供給,為企業需要提供“成果”市場。其次要以需求為牽引,堅持問題導向,由企業出題,政府發榜,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揭榜掛帥”,攻克企業需求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引導企業資助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定向基礎研究或合作研發項目,加快關鍵性、戰略性成果供給。
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產業布局頂層設計和目標導向研究。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推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現代能源等領域產業發展,培育大中型工業企業和戰略性產業地標,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和市場驅動型產業技術研發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
注重原創跟蹤。一個重大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成果會形成爆發式輻射效應,催生一批動能強的戰略性新興企業,帶動產業結構整體升級??萍碱I軍型企業、高能級技術創新平臺要保持對原創性成果和衍生技術的敏感性,充分借力大科學裝置集群優勢,集聚廣泛創新資源要素,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成果“沿途下蛋”,提高引領性成果的轉化應用,增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品質。
科技成果轉化不能“一頭熱”,人員的積極性調動最為關鍵。加大轉化激勵。研發人員最清楚自己的成果和比較優勢。高校院所采取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后資助方式,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高校院所等主體培育高價值專利計劃,發揮股權激勵、協議年薪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激勵效應,讓科技工作者“名利雙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對企業人員參與原創性、共性技術研究給予政策上支持,如參與研發的項目給予產品首購、研發補貼、聯合申報項目等。
構建專業載體。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孵化平臺,形成面向企業尤其是中小科技企業的技術服務體系,推動技術成果孵化。企業與高校、大院大所聯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形成以項目研究為核心、產業技術集成為紐帶、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為目標的制度靈活性機構??萍碱I軍企業自建研發機構,建設具有生產能力的試驗基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立概念驗證中心、技術儲備池、產業技術研究院,組織實施產業共性技術創新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成果轉化示范基地,發揮模式領先的引領效應。
拓寬資金渠道。資金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條件,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到小試、中試,產品和規?;a,每個環節都需要資金的支持。發揮政府資金投入引導,完善科技融資體系,構建風險投資全周期支持體系。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發揮社會基金和私募基金作用。引導企業捐贈或投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加大契約性服務收入,實現經費從“輸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環。
科技成果轉化要增強信息的對稱性和合作的穩健性,良好的運行機制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首先,暢通人員流動。人是技術的載體,人才流動是技術轉移和擴大的有效途徑。打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雙向流動渠道,鼓勵和支持高校、院所人才到企業兼職,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把技術難題和需求帶回團隊,在泛創新主體內開展技術聯合攻關。建立科研人員在企業進行二次創新的激勵約束機制,解決企業承接轉化難問題。允許企業家和企業科研人員到高校兼職,促進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培養產業博士項目、實踐導師,聯合承擔研發項目,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其次,完善轉化界面。高質量的科技中介和創新聯盟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酶”。推動高校、院所和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優勢產業創新聯盟和產業鏈聯盟,以專利交互授權、攻堅研發與技術轉移平臺、產業信息交流等方式,推動資源信息要素流動共享和互補融通,提高資源的互補性和合作的穩健性。培育集知識產權、金融服務、評估咨詢于一體,貫通研發、交易和轉化全過程的高質量服務體系。組織骨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聯合攻關,組織專家主持產業技術研究專題組,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動大規模協作創新。
再者,形成動力機制。政府優化各方開展合作研究的政策組合工具,加大研發補助、商業化前采購、創新券發放力度,制定技術轉移免稅、股權形式獎勵、股權轉讓免稅、企業捐助科研經費抵稅等政策。對新型研發機構競爭取得的研發合同進行獎勵。高校、院所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籌建產業引導投資基金,吸引新技術在其平臺上尋求與資本的契合。探索“新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項目(平臺)”或“研究院+運營公司+基金”等模式,建立形成全產業鏈對接體系,推動技術價值轉移。
陳 套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