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新征程,我們更要始終確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匯聚起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終結了舊中國民族壓迫、紛爭的痛苦歷史,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建設一支高素質少數民族工作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手中,為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不斷增進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把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作為一項根本性、戰略性任務抓緊抓好。要在宏觀上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刻認識和把握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要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將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并落實到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市標志性建筑建設、旅游景觀陳列等日常生活中,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新技術,創作高質量的反映各民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題材的文藝作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現代化。當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一個民族也不能少。要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推動民族地區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要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穩住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找準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民族事務治理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探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加快修訂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民族鄉工作條例,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法治思維,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既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歷史和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各民族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今天幸福和諧的美好生活。要有序推進各族群眾跨區域流動融居,支持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群眾到東中部地區經商、務工、就業、求學、定居等,引導東中部地區群眾到民族地區投資、工作、學習、生活。要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各族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要在支持民族地區高等學校、職業院校擴大面向東中部地區的招生規模的同時,提高東中部高等學校、內地民族班在民族地區的招生比例,深化民族班教育管理模式,讓孩子們在一起共同成長進步。要堅持開展各級少數民族參觀團和訪問團活動、民族地區基層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參觀考察活動,支持各類性質的民族聯誼活動等群眾性交流活動。
蔡華玲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