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是社會群體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歷經代代傳承而生生不息。豐富的民俗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傳統和人文品格。發掘、傳承、弘揚好民俗文化的積極因素,對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彰顯傳統文化凝心聚力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開展優秀民俗文化資源梳理。優秀民俗文化分布廣泛,種類眾多,需要對優秀民俗文化開展系統的梳理工作,摸清家底,建立民俗文化資源庫。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地各類民俗文化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建立項目檔案,系統保存。另一方面,必須堅持正確原則方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優秀民俗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優秀民俗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推動優秀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民俗文化在傳承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加強優秀民俗文化人才培養。弘揚傳承優秀民俗文化,必須大力培養傳承人才,注重優秀民俗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其一,推動優秀民俗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通過設立民俗文化興趣班、開設民俗文化勞動課、組織到民俗文化企業參觀研學等形式,讓廣大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其二,將優秀民俗文化與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專業技能培養方向積極融合,如徽派建筑與土木工程、銅陵牛歌與聲樂教學、蕪湖鐵畫與美術工藝、疊羅漢與體育教學等,結合“師徒制”,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其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可通過學科競賽、文化講堂、研讀經典、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傳統節日教育等形式,廣泛開展學習傳承弘揚優秀民俗文化活動。
拓寬優秀民俗文化傳播渠道。當下,傳統媒體和技術加持下的新興媒體組成的綜合媒介形態正通過資源、宣傳和內容的互融不斷升維,在民俗文化的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一,整合各類媒體資源,構建多元傳播平臺。整合現有自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以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受眾新的特點,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優秀民俗文化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快速傳播;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宣平臺功能,發揮其政策性、導向性、權威性的作用,強化受眾對于優秀民俗文化的認知。其二,優化制作內容,滿足不同受眾需求。根據不同媒體平臺的創作特點和受眾的審美要求,創作具有不同創意特點的優秀民俗文化傳播內容。其三,打造虛擬情景模式。運用5G、4K/8K超高清、AR、VR等技術,通過體驗式場景的3D復原,打造“云游玩”優秀民俗文化場景體驗,讓受眾擁有更加立體、直觀的體驗和感受,優化傳播效果。
推動優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要立足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把優秀民俗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培育發展優秀民俗文化產業新業態。對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從資金投入、專項補貼、專業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各地用好用足當地民俗文化資源,將優秀民俗文化產業化工作情況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效益比較突出的民俗文化產業予以重點扶持,鼓勵引導集體經濟以適當方式參與和推動民俗文化產業化,推動民俗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塑造優秀民俗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催生各類民俗文化的產學研經濟、論壇經濟、體驗經濟、融媒體經濟,將極具農耕文化特質、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整合到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民俗文化體驗、觀光農業中,將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發展,創造優秀民俗文化消費新熱點。
肖 輝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本文系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7A052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