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土地是糧食生產的根本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事關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必將筑牢我國糧食生產基礎,更加有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增強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
近年來,圍繞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目標任務,安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2018年、2020年分別被國務院予以督查激勵。根據《安徽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到2022年,全省要建成5960萬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600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新征程上,安徽應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政策支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堅持耕地保護制度。近年來,安徽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于合理,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但部分地區還存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不斷加強耕地保護的制度供給,使制度更符合耕地保護的實際需要。堅持改革創新,健全耕地保護補償和利益調節機制、聯農帶農機制,既壓實地方政府保護耕地責任,積極發揮農業項目引導作用,推動多部門、多主體協同配合,形成制度合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又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田建設投資,讓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讓保護耕地的群眾得實惠。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要堅持以解決項目區基礎設施短板為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因地制宜確定改造提升內容,集中資金對項目區進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綜合治理,提高整地質量,按《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建設成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農田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農田。進一步夯實農業生產發展基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打通農田水利“最后一米”,著力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助力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打造農田精品工程。按照“項目引領、規模建設、綜合治理、落實田塊”原則,統籌整合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分解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按年度將具體任務納入涉農資金項目庫,并落實到鄉鎮和地塊,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連片治理、規模建設的方式,實行水、田、路、渠、林等綜合治理,重點實施土地平整、灌排溝渠、機耕路、農田林網等配套建設,強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同步推進工程技術措施,實行“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規范開展項目前期準備、評估論證、申報審批、招標投標、工程施工和監理、竣工驗收、監督檢查、公示公告、移交管護等工作,實現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集中統一高效管理,創建一批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精品工程。
創建區域示范農田。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和糧食生產能力為核心,以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精品工程項目為抓手,按照標準化建設、現代化裝備、智能化應用、規模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的建設標準,融合“5G+智慧農業”先進技術,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智慧農業、綠色農田和數字農田建設等示范。在皖北平原地區,以“規模化、智能化”為導向,實施“小田變大田,一戶一塊田”,示范推廣智慧農業新技術;在皖中丘陵地區,以“機械化、標準化”為導向,局部挖高補低、調整田型、修筑田埂,配套地力提升、節水灌溉、田間道路等工程;在皖南山區,以“生態化、田園化”為導向,實行小田與梯田整治相結合,配套建設土壤配肥、小型水源及農田防護等工程。通過示范區建設,有效提升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達到“建一片、成一片、示范帶動一片”的效果。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高標準農田建設事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農民看得見效益、摸得著實惠的民生工程。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帶動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層層壓實責任,強化利益聯結,有效提升糧食產能,在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項目建設促增收、帶發展,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及壯大村集體經濟創造有利條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張 勇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財經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