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縣城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讓農業提質有奔頭,讓農村建設有搞頭,讓農民增收有盼頭。
推進鄉村產業與縣城產業有機銜接
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和融合發展,可以為縣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產業、就業支撐。首先,優化農業結構布局。在牢牢守住農業基本盤基礎之上,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技術滲透、三產聯動等方式,發展高效農業,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將農業產業鏈延長至涉及包括農業科技研發、農資供應等產前環節,農業生產、種植、養殖等產中環節,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產后環節;將農業與縣城二、三產業的多種資源進行跨界優化配置,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實現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次,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加強“數字下田”,加快農業土壤傳感器、測溫濕度設備、5G基站建設,建立智慧農業觀測網絡,保障參數傳感器安全,將數字技術充分融入農業生產過程,提升農業數字化運營能力,促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實現農業生產、儲運、流通與交易的“一鍵操作”;因縣、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減少農業生產與銷售過程中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搭建鄉村現代農業與縣城產業多層面合作共贏平臺,實現農業農村生產方式的效率變革。再次,加快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字技能培訓,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培養一批“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運營”的新農人,鼓勵采用新技術,將直播帶貨等新型業態帶入鄉村,將新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中,充分利用物聯網等現代數字技術,讓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實現高效化智能化,優化農業經營主體結構,改善服務方式,創新生產方式,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有序引導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推進鄉村建設與縣城城鎮化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發展質量日益提升,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為推動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良好條件。其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撬動城鄉齊頭并進,推動鄉村各領域銜接縣城資源,在用地、投資、引才等方面給予縣域配套扶持,特別是要引導更多發展要素向鄉村傾斜;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農村光纖網絡、移動通信網絡、下一代互聯網覆蓋面,加強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鎮村聯動發展。其二,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農民意愿,注重傳統特色與鄉村風貌保護,依托村莊特點、資源稟賦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布局規劃;發展鄉村綠色低碳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循環經濟與節能環保產業,帶動鄉村生態綠色資源價值轉化,將農村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實現綠色興農生態富農,推動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以減污降碳提質增效為目標,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通過“三加強、一打造”,推進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其三,提升鄉村現代化治理水平。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推動縣域公共基礎服務延伸至鄉村,切實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完善縣域綜合服務中心輻射帶動作用,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形成縣鄉村三級銜接的公共服務網絡,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弊端,提升縣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強化優秀鄉村文化的紐帶作用,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文化廣場,繁榮鄉村優秀文化,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健全吸引人才服務鄉村振興保障機制,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工作,構建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文明和諧鄉村。
推進農民與縣城居民共同富裕
扎實推動縣域共同富裕是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中國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是要提升農民收入保障水平。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構建農村土地保障制度,以村集體經濟為抓手,推動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通過土地股金分紅等形式獲得收益;鼓勵農民由“身份化”向“職業化”轉型,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職業農民增收益、得實惠,激發農民就地創業的熱情;鼓勵縣城優秀教師、醫生到鄉村服務,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二是要促進縣域內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城鄉資源均衡配置。為各類商品和要素在縣域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創造便利條件,促進縣域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推動形成縣域城鄉良性互動、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格局;支持綜合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縣城高標準建設中等規模現代化城市;要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強農業轉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訓,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素質及其城鎮融入能力,更進一步發揮城鎮的人口集聚紅利。三是要營造優質縣域營商環境。圍繞政策制定、設施配套、資金支持等方面,針對縣域內經濟發展的痛點難點,縣、鄉級政府要立足發展,提效增能、招商引資,真正實現“管家式”辦公,發揮互聯網優勢,簡化流程,便捷于民,全面打造“親清”優質營商環境,讓縣域民營企業發展無后顧之憂,夯實企業的發展之路;要充分發揮縣域民營經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民營經濟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過程中凝聚民智、集聚民力的積極作用,做大做強縣域社會財富蛋糕。
周加來 倪加鑫 黃敦平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財經大學基地。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BJL089]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