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文化創意作為一種新的路徑和方法,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加強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通過文化創意元素的介入,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努力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強化創意設計,推進農村三產融合深度發展。文化創意的優勢在于可以向各個產業滲透,在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建立密切聯系,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文化創意介入鄉村振興能夠促進鄉村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向農耕文化傳承、農業生態保護和鄉村農文旅體驗等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產業鏈拓展和價值鏈提升,賦能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平臺、工作室及設計師向鄉村拓展業務、落地經營,為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提供創意設計服務,提升鄉村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運營水平。要圍繞市場需求,挖掘鄉村資源,通過系統設計、文創策略和IP思維,將鄉村農業經濟、體驗經濟、數字經濟以及美學經濟有效結合、補充和轉化,以設計驅動創新發展,帶動鄉村品牌建設,打造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拓展產業鏈,促進發展多業態格局,助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注重創意體驗,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土作為中國文化的起源和隱喻性的精神存在,蘊藏了獨特的鄉土記憶、文化習俗和生命情感。鄉愁,是華夏農耕文明衍生出的戀“土”情結。美麗鄉村建設不僅為鄉村美顏,更是要設計鄉愁的體驗。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要梳理鄉村文化脈絡,保護好鄉村歷史遺跡、古樹名建等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民俗風情、傳統技藝、鄉音鄉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深挖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以旅游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提升鄉村人文價值。要升級農家樂、做優新民宿,做特新庭院、體驗新田園,打造一年到頭、四季皆有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鄉村人居環境、“可耕、可種、可收、可食”田園體驗環境,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體驗價值,品嘗鄉愁滋味,喚起凝練在心靈深處的家園意識和親和感,以此打造鄉村文化新景觀和消費的新場景,服務消費升級,讓鄉村振興不斷增加內生動力。
加快創意轉化,打造鄉村傳統手工藝品牌。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但隨著工業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批量生產的工藝制品以價格低廉、功能實用、種類繁多的優勢,擠壓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不少傳統工藝因此衰落失傳。鄉村傳統手工藝技藝精湛、品種豐富,可為現代文創設計提供創意靈感和形式語言。傳承、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工藝,努力推動鄉村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以為鄉村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要鼓勵非遺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參與鄉村手工藝創作生產,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促進合理利用,帶動農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要積極發展傳統手工藝研學經濟,創建體驗研學機構,發揮鄉村美育功能,用傳統手工藝和造物思想啟悟人心,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認識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價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搭建創意平臺,促進鄉村數字文化建設。當下,數字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的結合點越來越密集,產生多元碰撞,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數字文化利用“文化+”和“數字+”等形式,促進了鄉村各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促進了城鄉的資源、人才、技術等雙向流動,顯示了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力量。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大對鄉村文博文創資源的挖掘力度,可以更好地傳承發展鄉村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需立足鄉村發展實際,搭建鄉村文化創意生產與傳播平臺,鼓勵數字文化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用創新方式深入鄉村肌理,加快參與鄉村數字精品內容創作、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活化與品牌IP打造,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彰顯鄉村文化個性,刺激文旅消費。要給予數字文化企業充分的政策支持,提升數字化金融服務及數字化傳播水平,為文化創意產業夯實基礎。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保障。
方學兵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淮南師范學院研究基地。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1YJAZH01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