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構建人民群眾身邊的民主機制,使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運轉起來;另一方面則在于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社會動員、社會整合、民主治理、科學治理的功能,為基層社會治理匯聚多元包容的主體力量和治理資源,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構建人民群眾身邊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改善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品質,也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全面激活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功能。比如通過建立基層實踐點、基層聯絡員、基層聯絡單位等形式,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基層立法聯系點,使其發揮服務立法和助力基層社會治理雙重功效;比如通過協商“下沉”,打造“有事好商量”“協商亭好”等基層協商平臺,推進政協協商和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構建各族各界群眾身邊的人民政協協商;比如通過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完善政務服務便民平臺,構建民意征集、網上調查、在線訪談等政民互動機制,打造人民群眾身邊的服務型政府。為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載體、形式和機制,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我們還需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探索不同社會治理領域黨建引領的有效載體和運行機制,引領社會各方力量和普通公眾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實現基層社會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持續提升治理品質。
二是推進復合共治。發揮黨委政府領導者、“掌舵者”角色,大力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普通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構建更為包容、更有韌性的社會治理體系。
三是拓寬民主參與渠道。創新線上線下形式,將群眾路線的“走出去”和參與式民主的“引進來”相結合,為社會多元主體全程全方位參與提供更通暢、更具可及性的平臺機制。
四是促進載體下沉、機制延伸。進一步完善臨時黨支部、基層立法聯系點、人大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接待日、政協委員工作室等載體機制;結合地域文化,整合協商資源,開發各具特色的城鄉協商品牌;全面推進各類優質社會治理資源延伸到基層、拓展到群眾中。
五是強化數字賦能。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手段,賦能各類社會治理主體、創新平臺載體、優化治理過程,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重視數字技術的民主價值與權利邏輯,賦能民主治理、科學治理。
徐理響
(作者系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