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伴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以及信息社會的日益發展,全媒體時代應勢而來,廣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新時代新征程,要合理運用全媒體手段,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全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機遇
全媒體時代,網絡空間日益成為文化繁榮的新載體,必然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具有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交互性強傳播快等諸多優點,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陣地、新手段和新方法。
一是傳播溝通更加暢通便捷。全媒體時代,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特別是實景拍攝的圖畫和視頻的傳播往往會比純文字效果更直觀。傳播者傳播便捷,受眾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自然而然,雙方溝通交流就更加暢通,避免了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產生。
二是體驗“更沉浸”、場景“更真實”。得益于移動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場景變得高度自由化,可以將看不到、摸不著的地理山川、異境奇物等以短視頻形式呈現出來,讓人們實時觀看美麗的風景地貌,帶來場景化、沉浸式體驗。
三是有效放大傳播效果。相同的網絡平臺受眾之間具有相似性,不同平臺的用戶畫像則不盡相同,具有差異性。智能傳播平臺可根據用戶特征、場景和文章類別進行個性化推薦,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為基礎,推出不同時長的視頻,實現真正的“千人千面”,能有效解決信息過載與用戶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需求之間的矛盾,從而有效地沉淀用戶,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全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策略
第一,導向正確,弘揚文化正能量。文化價值觀是一個看不見而又摸不著的東西,但又是真實存在的,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終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握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出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品,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相適應,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第二,匠心制作,創造內容上的記憶點。媒體傳播逐漸經歷著“大眾傳播—分眾傳播—個性化傳播”的過程,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應增強議題設置的能力,打造出獨特的記憶點,發展更多的潛在受眾。要把創新精神貫穿于創作全過程,堅決摒棄浮躁,以更精準的時代把握、更精進的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精雕細琢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更具吸引力,以創作匠心贏得受眾傾心。
第三,技術賦能,打造視聽盛宴。日新月異的全媒體技術,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新的空間和路徑。比如,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讓人們以新鮮有趣的形式、真實可感的體驗“云游”歷史文化場景,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順應技術手段、制作方式、傳播載體的變革需求,通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借助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各種機構,為受眾打造一場場視聽盛宴,有效吸引群眾、感染群眾,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第四,平臺多樣,暢通傳播渠道。在新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是傳播的鮮明特征。除微信、微博、客戶端外,快手、嗶哩嗶哩、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媒體平臺逐漸興起。要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加強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依托多樣化媒體平臺,擴大地域覆蓋面、擴大人群覆蓋面、擴大內容覆蓋面,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世界。
第五,多管齊下,開拓受眾市場。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要服務于時代,服務于受眾。各媒體平臺應該在調查受眾并掌握受眾需求的基礎之上,首先要堅持更新,增加訪問量,增強粉絲黏性;其次要精準投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要聚焦圈層,深度溝通,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引起情感共鳴。
張道升
(作者單位:合肥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