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安徽搶抓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機遇,大力推進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有力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2022年,全省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總產值1204.4億元,基地面向滬蘇浙地區銷售額598.5億元。安徽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滬蘇浙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新征程上,安徽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按照“緊盯前沿、品質引領、延鏈聚合、集群發展”的思路,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層次上提檔升級長三角高附加值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大糧倉、大廚房”。
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安徽要深入實施“158”行動計劃,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要進一步對標長三角及國內高端消費市場需求,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促進生產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推動優勢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配置,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在生產優勢區域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與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轉型升級。要深入探索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及上下游產業鏈的運作機制,推進農業產業集群高效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布局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示范引領帶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助力農產品質量提檔升級。為適應長三角地區居民對農產品消費不斷升級和日益豐富的需求,安徽應進一步調整種養業結構,調優品種和品質,著力構建支撐農業綠色高效發展的生產技術模式,打造一批優質、特色、高端農產品基地,實現加工原料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要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合長三角科研單位和高校,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科學集成應用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干燥、鎖鮮工藝、冷鏈儲運、清潔生產等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應用。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和檢測體系,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規范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確保優質農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
抓住龍頭企業這個“牛鼻子”,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安徽要按照“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理念,圍繞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等為載體,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三產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要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大力引進在國內外有牽引力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頭部企業,加快引進關聯度大、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高端加工項目,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要做大做強本土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大力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發揮產業規模優勢,逐步形成以核心骨干企業為引領,以產業鏈為紐帶,聯系上下游關聯企業,培育功能互補、相互配套、利益共享、產加銷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培育優勢農業品牌,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安徽要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努力打造“皖美農品”品牌“金名片”。要健全農產品品牌培育體系,深入開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出口自主品牌和名牌產品認證認定,依托具有地域特色、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培育區域公共品牌。要健全農產品品牌監管體系,開展經常性的品牌農產品抽檢,建立完善品牌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平臺,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要健全農業經營主體誠信體系,督促農業經營主體強化自律意識,切實加強品牌質量保證體系與誠信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要借助綠色食品博覽會等交流平臺、互聯網等新媒體,聯合開展長三角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線下線上推介,為農產品品牌發展搭建廣闊平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安徽要貫徹落實中央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素配置優先滿足、公共財政投入優先保障的要求,以及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八市政策,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扶持體系。在財政支持上,把綠色食品產業、農業產業化發展列為重點,創新扶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放大財政資金扶持效應。在金融支持上,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投放更多中長期貸款,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物流支持上,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暢通長三角3小時冷鮮農產品物流圈,拓展農村電商渠道,構建現代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在人才支持上,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長效的政策引進優秀人才從事農業產業發展,讓農村也成為高端人才聚集地。
孔令聰
(作者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