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學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重要職能,切實發揮高等教育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龍頭作用,更好服務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自覺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高等學校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覺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要明確培養目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提升培養能力,主動摸清層次定位、確定類型定位、找準特色定位,積極謀劃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補齊短板、突出特色,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必要條件。要創新培養機制,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生命線,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因地制宜地推進教與學的內容變革、方法的傳承創新、數字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走好高校內涵式發展道路。
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等學校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要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充分發揮高校在區域人才資源、科技資源方面的聚集與帶動作用,結合優勢學科加強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優化人財場物等資源配置,真正發揮好科研平臺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要加大力度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和學術規范訓練,打造高產量科學研究團隊、建設高層次科研人才梯隊,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切實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高等學校要集中優勢資源,加強頂層設計,切實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賦能教育強國戰略實踐。要下好“先手棋”,系統分析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創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學科組織模式,著力造就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要提升精準度,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主動將高等教育發展“小邏輯”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大邏輯”。要打出“組合拳”,加強與政府、企業和公眾建立聯系合作關系,完善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機制,一體推進“政產學研用創”協同創新模式,為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作出更多實質性貢獻。
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等學校作為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必須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在守好意識形態前沿陣地上彰顯更大擔當,壓緊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創新意識形態工作內容及方式,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青年學生同頻共振,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認同度和說服力。要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實現更大作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陣地作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全方位深入和拓展。要在加強文化研究和創新上作出更大貢獻,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研究和創新,使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文化活動和校園環境中,形成更多有價值有分的成果。
高度重視教育對外開放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高等學校既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又要放眼世界學經驗,同世界各國共享教育發展機遇。引進來,就是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等舉措,豐富我國教育供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文交流。走出去,就是要吸收借鑒先進的辦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充分利用國際學術科研合作、文化藝術交流和專家留學生互派等優勢平臺領域,不斷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重大議題研究,擴大對外影響力。
袁維海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皖西學院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