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百舸爭流的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近年來,安徽省數字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完善,數字經濟增加值于2022年突破1萬億元,新興產業聚集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安徽要實現數字科技創新“領跑”,還需要著力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數字經濟領域大力延鏈強鏈補鏈。為此,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充分發力。
強化創新鏈,催生“新藍?!?。數字經濟在本質上是一個高度依賴于信息技術的經濟形態,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已突破傳統信息技術范疇,在“科研—轉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創新生態鏈中,亟需破解技術轉化中的“達爾文死?!边@一難題。為此,需要深度打造“創新孵化平臺”,鼓勵和引導有意愿的企業,積極參與和科研機構的聯合研發,在突破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上共同發力,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探索跨越“達爾文死?!?。并按照“市場需求—產業目標一技術壁壘一研發重點”的分析框架,跟蹤數字科技發展動向,深入分析產業發展中數字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缺口,搶先布局元宇宙等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賽道,提升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創新能力,加速數字經濟前沿產業從“試驗驗證”到“模擬擇優”的創新變革,擁抱數字經濟“新藍?!?。
延伸產業鏈,增添“新引擎”。產業鏈各創新要素、創新主體、創新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引擎。為激發“數字江淮”產業活力,聚力推動數字經濟的“裂變式”發展,我們既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沿途下蛋”機制,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原始創新策源地;又要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并聚焦數字內容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以商招商、精準招商打造數字經濟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同時,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各類創新單元合作生態系統,打通“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弊病,進而增強產業體系的效率和發展的新動能。持續完善數字科技創新產業生態鏈,助力數字經濟產業完成從“點上開花”到“鏈上成景”的轉變,為安徽省數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打通資金鏈,匯集“錢袋子”。實現無中生有式的“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并自然轉化為對產業經濟有價值的技術或產品,需要穩定持續地加大技術領域的研發經費投入,以及“產、學、研、用、政、金”各方的合力推動。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全球對數字轉型的投資將以每年17.1%的復合速度增長,2023年這類投資預計將達到2.3萬億美元。打通資金鏈、賦能產業鏈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亟需完善科創金融政策體系,涵蓋從技術研發、中試、成果轉移、孵化到產業化全過程,并加大由政府部門、行業龍頭企業以及金融投資機構共同成立的產業專項扶持基金投入,支持和加快特定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究。同時,鼓勵外部金融市場和風險基金采用股權投資和合作的形式,提前介入應用研究,通過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助推數字經濟項目建設。即以生產要素中資本要素作為杠桿撬動創新實體的發展,構建多元化資金協同助力產融結合的“金融供應鏈”體系,助力激發數字經濟新優勢。
拓展人才鏈,釋放“虹吸力”。無論是推動數字經濟向創新驅動發展轉型,還是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都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強力支撐。優化人才政策,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和高水平數字經濟人才培養體系,跨越數字人才“鴻溝”,進而吸引國內外知名數字經濟研究機構、優秀服務商來皖落地、合作,不斷拓展數字經濟領域人才鏈,釋放數字經濟人才“虹吸”效應。強化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鼓勵,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由此打造人才隊伍“生態鏈”,匯聚成強大的人才隊伍“引力場”。同時,充分發揮跨學科、跨領域的“數字橋梁人物”的關鍵作用,努力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促進數字技術向數字經濟產業輻射,即豐盈人才“蓄水池”,激發數字經濟創新“加速度”。
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軟硬結合”,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以“四鏈驅動”激活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畢功兵 周保環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