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這一重要論述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指明了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彰顯了教育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政治保證。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就是要保證教育事業始終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保證教育事業不變質、不變色。與此同時,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就是要發揮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作用,彰顯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從而有效統籌各級各類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資源布局結構趨向合理,確保教育現代化事業行穩致遠、順利推進。更重要的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可以確保教育戰線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為解決教育現代化的難題,不斷凝心聚力、匯聚磅礴力量。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要求我們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同時,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教育發展差距方面持續發力,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此,在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邏輯,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和根本遵循,以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載體和依托,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作為目標追求,始終如一地做到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
緊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首要任務。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把高質量發展的這一生命線貫穿到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大力提升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在于抓住基礎教育這一基點和高等教育這一龍頭,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的現代化為基本依托,從育人方式、評價標準、課程改革、教材建設、師資培育等方面多管齊下、全面推進,努力形成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必須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健康教育環境和生態,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涉及萬千家庭、澤被后世的民生工程,社會關注度極高。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是解決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痛點與難題的先手棋,是解決教育民生問題的重要抓手。在思想上,我們要認識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上好學”已成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在實踐中,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尤其是要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問題,在強化學前教育、夯實基礎教育、做強職業教育、優化高等教育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作。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隊伍建設事關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扎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牢固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其次,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標準,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此外,還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有志投身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能夠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李祥興 張 楠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