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們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以數字經濟發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加速推進。
提升數字技術創新能力。近年來,從計算機科學論文被引次數位列世界第一,到5G技術、產業、網絡、應用全面領先,都見證著我國數字技術創新能力和新基建水平的持續提升。但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核心元器件、操作系統研發制造落后國際先進水平等問題,仍制約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一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強,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政府、市場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勇于跨越跟蹤式創新,突破顛覆性技術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要強化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充分了解數字人才的現狀和需求,從行業特點、人才功能、人才特點等角度分析人才儲備的優劣勢,推動數字人才戰略規劃及相關措施的落地,推進分類發展、多元評價工作,出臺多元化、多維度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知識產權成果分配制度,打造一流人才成長地和一流人才聚集地。三要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大力推進專業化、定制化的產業數據服務,驅動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和應用場景的深度交融;數字經濟建立在數據要素基礎上,涉及海量個人信息,要注意合理使用及保護個人信息,避免企業利用數據形成壟斷以阻礙創新。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深度融合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為數字經濟提供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同時也能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首先,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數據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試,統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和場內場外相結合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光纖網絡擴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其次,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等手段,幫助企業了解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優勢和機會,并提高其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政府還可鼓勵企業間的合作和創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最后,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引領,立足不同區域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從頂層設計高度對數字產業集群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發揮“頭雁”引領效應,推動在全國形成有序分布、分工合作、協同互補的“雁陣式”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加強數字經濟治理。數字經濟具有數據體量龐大、創新創業活躍、線上線下融合、市場結構復雜等特點,傳統經濟治理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治理的現實需要。加強數字經濟治理,不僅能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還能為推進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其一,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完善主管部門、監管機構職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改進提高監管技術和手段,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明確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和義務,建設行業自律機制;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和爭議解決途徑,開展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加快出臺數據產權保護、流通交易等方面的相關規則制度,推動數據資源有序流通、創新應用。其二,筑牢數字安全屏障。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重點加強數字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快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基礎制度,針對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應用,完善安全審查、算法審查、監測預警等制度;推動行業、企業采用前沿技術防范安全隱患,特別是要實現頭部企業、核心技術、關鍵設施、戰略資源等安全可控。其三,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抓住技術變革和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重大機遇,構建數字經濟基本理論體系,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構建數字經濟理論框架,闡釋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指導數字經濟治理實踐,并為全球數字治理提供重要借鑒。其四,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
王 菁
(作者單位:中共宣城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