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黨的二十大將安全規范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標寫入報告,是從社會保障管理實踐中得出的科學論斷,是完善社會保障治理體系的關鍵一環。2022年,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年度收支規模超過13萬億元,市場化投資運營基金超過8萬億元。2023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超過10.5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基金規模越大,覆蓋人口越多,管理難度則越大,不可控因素與風險點就越多。因此,必須對社會保障這張關涉十幾億國人切身利益且備受世界矚目的民生保障網加以規范管理,確保其安全穩定運行。
做實調查研究,完善社保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社會保障關涉十幾億人口的切身利益,絕不能草率決策。社會保障政策必須基于扎實而規范的社會調查,必須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必須前瞻性迎合民眾需求的轉型升級。社會調查是了解民眾訴求、獲取民生信息的科學方法,要讓務實調查成為社會保障政策運行的前置程序。當前,一些社會保障政策不夠科學合理,根本原因是社會調查不充分,政策調整不及時。如部分社會保險項目統籌層次較低,地區間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支付壓力失衡;社會保障高質量兜底范圍較窄,未能給全體國民帶來相對均衡的安全預期等。將安全規范置入社會保障體系,要從規范社會保障調查,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入手,建立健全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
規范業務經辦,提升管理水平。社會保障經辦部門直接服務于參保單位和個人,經辦機構的人員素質與管理水平直接影響民眾體驗,直接關乎基金安全與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從制度上、技術上規范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項目的業務經辦,提升社會保障管理水平。如在社會保險參保主體核定上,要跨部門合作并運用大數據比對技術核查重保、漏保問題,要清理、規范跨統籌地區的重復保障問題,要摸清應保未保的根本原因,及時調整支持政策,確保基本保障項目實現制度人口全覆蓋;在繳費基數的確定上,要以體制外單位為重點,核準參保單位與個人的真實繳費工資水平,進而降低名義繳費率;在部分社會保障項目的稅制負擔上,要變革年度人頭定額繳費制,將社會保障稅負與參保人的實際收入相關聯;特別要規范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金的審批與發放,管好老百姓的養老錢與“救命錢”。
推行“四防”協同,強化基金監管。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管,要緊密圍繞“安全規范”這個目標,推行制防、技防、人防、群防“四防協同”。應將制度設定為基金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經過規范程序制定的辦事規程與行動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它與關系、人情、利益并無關聯,具有“鐵面無私”的內在屬性,理應作為基金監管的首道屏障。社會保障基金監管的頂層制度設計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要開展常態化的業務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用制度手段加以鞏固。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是把雙刃劍,它既可能給制度運行帶來安全隱患,也可能有助于制度的安全穩定運轉。社會保障業務經辦部門要選用成熟的現代科技,用技術的力量彌補人力監管的缺陷,多渠道保障基金安全。基金監管部門是社保基金運行的主要責任單位,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是基金監督的主體力量,要從制度上劃定基金監管人員與基金運營人員的崗位職責,避免職責交叉與利益交融,切實發揮人防作用。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大、利益鏈條長、關涉部門多、監管難度大,要集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等多主體智慧,群策群力保障基金安全。如做實人民監督員制度、賦予強利益相關者的監管權責等,實現多主體聯合監管。
(作者:陳起風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22AH05036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