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表明,2011年至2022年間,安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率,遠遠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下,安徽的工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有力推動了安徽經濟的加速崛起,并助推安徽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份。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且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代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既代表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又有廣泛的社會需求,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搶抓產業技術革命先機、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構建先發優勢的必然選擇。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助推傳統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發展新動能,推進新型工業化。
推動傳統產業發展“衍生型”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衍生指的是處于傳統行業的企業,通過研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實現產品不斷迭代升級而分解為一個獨立新興產業的過程。當新產品替代老產品占主導時,企業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跨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門檻。產業衍生是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深化的必然結果。當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開始發育和萌芽新產業,出現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如電子工業從機械工業中分離出來,數控機床、智能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從裝備工業中分離出來,新能源汽車從燃油車中分離出來,新材料的層出不窮等。發展“衍生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是立足于傳統產業,通過技術突破,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開發新產品來實現產業新生。因此,要引導、支持處于傳統行業的企業,通過產品的換代升級、采用新技術、延伸產業鏈條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實現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互動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從產業鏈條低端向高端躍進,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
大力引進“植入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
大力引進“植入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是推動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加速器”。“植入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分為“技術引進型”“引智型”和“招商引資型”三種模式。“技術引進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模式,是指通過引進國內外研究已經比較成熟、我省仍然還缺乏的核心技術,來滿足省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引智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模式是指通過引進一個領軍人才,帶回一批核心專利,培育一個創新團隊,發展一個高科技企業,造就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項目或產品,進而帶動一個新興產業的成長。“招商引資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模式,是指通過利用國內發達地區和國外發達國家擴散技術搶占市場的機遇,引進省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直接投資,來帶動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安徽在積極推進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高起點、高水平引進一批技術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的境內外企業和領軍人才,加快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
積極部署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產業
產業發展是動態變化的,隨著科技進步和需求的變化,原本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會隨著時間推移演變為傳統產業。面向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總是在不斷推陳出新。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面向未來重大社會需求,率先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從短期看,要關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研究進展,要關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從中期看,面向未來具有廣泛前景的重大需求,超前謀劃5年至10年后可能誕生的萌芽產業,組建研究團隊,搭建研究平臺,積蓄研究力量,聯合攻關,重點突破,著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從長期看,要扎扎實實地進行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要想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必須要打牢基礎研究這個地基。基礎研究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各級政府和產業界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需要擺脫浮躁之心,需要“慢工出細活”。安徽擁有相對豐富的高能級“大科學裝置”,理應為基礎研究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洪功翔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