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建立健全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
構建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摸清家底、明晰權屬,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機制,嘗試構建覆蓋各級行政區域的生態產品總值(以下簡稱“GEP”)統計報表制度,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適時全面開展GEP定期核算;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產業化利用、社會化運作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持續化、長效化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鼓勵生態產品供給地和受益地根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規模、質量等因素,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推動數智技術賦能。加快發展數字生態產業,讓生態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構建生態產品產業鏈的重要支撐;完善數智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快補齊沿江和環巢湖地區、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山區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短板,不斷完善通信、冷鏈物流等相關基礎設施,完善城市鄉村的生產性服務體系,打造數字生態產業“云平臺”;著重把握好數字生態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并實現數據動態管理、創新構建數字生態產業標準體系三大環節;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充分發揮我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作用,全面提速生態產品聚集區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構建基于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生態產品質量追溯服務平臺,實現生態產品交易流通全流程信息可查詢、可追溯、可監督和防篡改。
促進產業鏈式發展。發展優質生態農業,緊扣生態農產品供需彈性、生態大農業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生態+”現代農業生態產品深加工,依托生態功能區獨特的自然稟賦,促進產業與生態跨產業、跨業態、跨區域共生發展、共贏發展,提升生態產品產業鏈價值鏈;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對農業、林業及其林下經濟等領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著力在延鏈、強鏈上取得成效;發展綠色低碳工業,充分利用潔凈水體、清新空氣、安全土壤、適宜氣候等優質生態條件,大力發展環境敏感型產業;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積極創建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綠色制造業聚集地;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推進旅游、文化、體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跨越毗鄰區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推動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與鄂豫閩浙贛革命老區、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高質量發展;推動皖南黃山、宣城與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協作共贏發展;推動沿江、環巢湖區域、沿淮地區發展極具水韻特色的生態產業。
提升品質鍛造品牌。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高度重視提升生態產品質量,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加快推進地方優勢品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升生態產品溢價,把具有徽風皖韻的綠色生態品牌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生態產品公用品牌;支持成立區域生態產品品牌運營機構,完善綠色產品標識管理制度,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管理,建立健全第三方生態產品質量認證,積極推動認證結果省際互認、國際互認;建立層級遞進的品牌培育機制,打造農產品品牌體系培育梯隊。
探索區域合作共贏。著力推動我省生態產業聚集區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粵港澳地區、武漢都市圈、成渝地區等毗鄰區域在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提升安徽生態產品國內國際競爭力;著眼增強生態產品競爭力,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核心,把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出臺政策、編制方案、制定標準,加強毗鄰區域在技術創新、人才交流、基礎設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一體化建設;推動建立跨區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協同合作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生態產業協同合作機制、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的協同合作機制、流域治理及生態補償和公共政策協同合作機制、高質量發展協同評價機制、重大戰略區域的協同合作機制等五大機制,同時構建兩大特別合作機制——“水機制”和“碳機制”;推動相鄰區域生態產業不斷協同發展。(劉 玲 蔡 麗 張會生)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聯研究基地。本文系省社科創新發展研究課題[2020CX20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