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歷史時代召喚思想理論創新,豐厚實踐沃土孕育科學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以耀眼的理論魅力、雄渾的精神偉力、強大的實踐威力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理論的飛躍不是體現在詞句的標新立異上,也不是體現在邏輯的自洽自證上,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上。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民族復興關鍵時期的當代中國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歷史上非常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绷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并深度互動的時代背景下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的及時科學解答。這一偉大思想引領的變革是劃時代的、解決的問題是世界性的、影響的人群是數十億量級的、蘊含的價值是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是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引領時代之變的科學理論,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更加成熟、理論上高度自信的集中體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既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又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有效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形成一個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集中體現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六個必須堅持”等。這些表述雖然是在不同時間場合提出來的,但并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在理論上緊密聯系,在實踐中良性互動,在戰略策略上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有力撐起了整個科學體系的宏偉大廈,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世界性貢獻,以嶄新創造標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奮進新征程,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展條件,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更加需要領導核心舉旗定向和科學理論指引航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發展開放的理論體系,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持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停步,在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必將隨著黨的新的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深入推進,隨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全面拓展而持續發展、不斷豐富、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系統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理念、有效對策,為奮進新征程提供更加強大的科學指引,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愈益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真理力量和磅礴的實踐力量。
[作者:郝永華,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