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促進鄉村振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一要以“黨建鏈”賦能“產業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盤活閑置資源,增強集體經濟自身造血能力,在有共同愿景、內在需求、發展紐帶的農村黨組織間廣泛開展聯建,引導各村抱團推進產業項目、聯合培育地域品牌。二要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按照“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作機制,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培育一批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要強化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打造產業特色品牌。提高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本領,打好“特色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扶好“領頭雁”,以“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工頭銷尾”為抓手,以當地特色名片為龍頭,瞄準市場機遇和消費需求新變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品牌。
黨建引領人才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重視人才工作,科學規劃人才工作方略,細化人才工作部署,實現人才工作的真正有效落實。堅持引育人才,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返鄉科技人才等人群中發展黨員力度,不斷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優化黨員結構,吸引更多在外創業人士、退伍軍人回鄉創新創業。引導和推動人才培養工作,注重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和實施人才項目,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使人才更好地發揮潛能和創造力。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不斷加強黨建人才工作的引導和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人才工作中的問題。積極發揮人才評價考核“指揮棒”的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才隊伍干事創業活力,真正地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
黨建引領文化振興,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其一,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磁吸力”,在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中聚集民力、凝聚人心、提振精氣神。其二,以農民素質的提升推進鄉村善治,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規范紅白喜事操辦,加強村民小組活動室的建管用,充分運用村規民約、三講三評、文化宣傳、模范評選等各種載體,培養村民遵德守禮的習慣,并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準則。其三,充分發揮黨員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示范表率作用,鼓勵基層黨員充分發揮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中模范帶頭作用,引導他們主動幫助農民群眾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為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貢獻力量。
黨建引領生態振興,守好鄉村振興的綠色底色。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組織功能。以“山水工程”“綠美江淮”行動為契機,積極培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康養、休閑旅游,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在新業態新場景新體驗中守好青山綠水;統籌推進鄉村“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物流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另一方面,以村民小組黨支部為中心,強化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支部+網格長+保潔員+監督員”創建模式,健全完善“黨委推動、支部帶動、黨員先動、黨群聯動”的工作機制,通過創建黨日活動、黨員先鋒崗、黨員“亮身份、作表率”等途徑積極宣傳、典型示范,借助治理網格有效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圍繞“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落實基層黨政領導“一崗雙責”,種好“責任田”,培育“責任林”,守好“責任湖”,護好“責任河”,統籌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黨建引領組織振興,發揮鄉村振興的政治優勢。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根本保證。一方面,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嚴密組織體系。堅持基層黨組織對鄉村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全面領導,通過法定程序實現黨組織書記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推進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合作社、龍頭企業、生產小組上,擴大黨的組織覆蓋,推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厚植基層組織基礎。另一方面,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體制機制。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豐富議事協商形式、拓寬議事協商范圍、搭建多方主體參與平臺,構建“黨建+”綜合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推進村務公開“陽光工程”,用好新時代“楓橋+浦江”經驗,構建鄉村數字治理平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農民群眾多元參與,推動鄉村治理智能化和服務精細化,確保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有序安定。
李萬銀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