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做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新時代新征程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糧食安全涉及多元主體、多種因素、多重機制,只有堅持系統觀念,對糧食安全保障工作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才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樹立“大食物觀”,加強保障糧食安全的觀念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以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的“大食物觀”,既延伸了糧食安全的內涵,也強調了食物的多元化供給。從需求端看,總量上,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態勢。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自2015年以來,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與日益增長的糧食剛性需求相比,糧食產量的年增速在逐漸放緩。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而且將越來越緊,確保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緊。結構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突出表現在口糧消費量逐漸下降的同時,肉、禽、蛋、奶、魚等各類食物的消費量不斷上升,由此帶來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的快速增長。從供給端看,需求端的不斷變化對供給端的耕地等資源保障、糧食產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糧食生產面臨著耕地面積減少、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等問題。因此,食物供給來源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近年來,我省大力支持菌菇業發展,以“小菌菇”撬動“大產業”,推行“菌糧輪作”讓冬閑田變“增收地”,同時,聚焦重點區域、重要環節,啟動省級木本油料產業示范園建設工作,正是樹立踐行“大食物觀”的生動實踐。
落實“兩藏”戰略,夯實保障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
落實“藏糧于地”。一方面,嚴守耕地紅線。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要保證14億多人“一日三餐,到點開飯”,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保障糧食生產,耕地資源不僅要保數量,更要控用途、提質量。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同時,在穩定保障糧田供給的基礎上,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產能。另一方面,突破耕地資源瓶頸制約。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滄州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強調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鹽堿地被稱為“沉睡”的耕地后備資源,喚醒這一資源,需要轉變觀念,將科研重點從鹽堿地的治理轉向研發適宜鹽堿地種植的品種,實現鹽堿地從“不毛之地”到“金色糧倉”的轉變。落實“藏糧于技”。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質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我省擁有多個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原料基地,但由于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地方特色食品產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經濟效益低,未能充分發揮“土特產”優勢。從破解種質資源“卡脖子”難題,加強對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到加快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先進裝備供給水平,都必須借助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等的專業優勢,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堵點。例如,被稱為“九大仙草”之首的霍山石斛,因生長環境苛刻而產量極少。近年來,當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種植戶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源頭,不僅保護了珍稀的種質資源,還實現了產業化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健全“兩個機制”,完善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既不能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也不能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一方面,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能掙錢,要通過優化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保障種糧的合理收益;要通過實現種子、化肥等農資供應的保質保量穩價,加強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民的投入費用;要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水平,讓農民種糧省心省力;要通過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就要充分釋放與糧食生產有關的政策紅利,建立健全“兩個轉移”發展補償機制,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共擔糧食安全責任,在糧食生產、耕地保護、農民培訓等方面共同作為、形成合力。中共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指出,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在推動鄉村振興上作示范。圍繞著如何讓“農民種糧能掙錢”這一問題,我省從優化政策、控制成本、強化服務等多個方面穩定農民預期,保障合理收益,降低生產風險,著力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
強調“兩端”發力,營造保障糧食安全的社會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增產端”發力,要緊緊圍繞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層面,優化優質糧食品種選育,建立糧食質量追溯體系,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工層面,提升糧食的精深加工水平,提供綠色優質糧油產品;服務層面,不斷優化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模式。流通環節上,強化主體責任,減少糧食在儲運過程中的損耗。糧食的產銷具有“產本地、銷全國,產一次、銷全年”的特點,包裝簡陋、運輸方式粗放等原因造成了儲運過程中的大量浪費,應進一步加強對糧食儲運行業的監管力度。消費環節上,倡導“從我做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每年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2.7%,約9200億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損失,就夠1.9億人吃一年。”這些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時刻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堅決遏制食物浪費,營造節約糧食的良好社會氛圍,共同為牢牢端穩中國飯碗而團結奮斗。
戴 春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鄉村振興教研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