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概括闡釋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五個必須”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全省經濟發展主要目標和八個方面重點任務。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需要我們深刻理解、把握運用“五個必須”的規律性認識,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對黨中央決策部署心領神會,在抓落實上不折不扣,進一步鞏固和增強安徽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走好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是體現規律、引領發展、實踐證明的道理。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一以貫之。回顧2023年,安徽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優異答卷,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正處在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展望2024年,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夯實“穩”的基礎、增強“進”的動能、樹立“破”的勇氣、提高“立”的質效,其中,很關鍵的就是要靠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共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來引領和實現。生產力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一般包括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信息化時代之后,生產力的進步基本上以年和月為單位計算,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強省、自立自強的科技強省、英才薈萃的人才強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必將涌現更多能夠支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科技人才、應用型人才等新型勞動者,創造更多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新型生產工具,塑造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孕育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實現“向新而行”“以新促質”。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一枚硬幣的兩面”,連接經濟運行中“微觀與宏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供需“平衡術”。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解決結構性問題,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實現新型工業化。安徽制造業發展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去年汽車全產業鏈企業營業收入首次突破一萬億元,“新三樣”特別是光伏制造業營業收入躍居全國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接近七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既帶來產業迭代升級的挑戰,也蘊含新動能異軍突起的寶貴機遇窗口期。要聚焦首位產業久久為功,堅持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力,提升“三電”“三智”配套和制造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智能家電(居)、新材料等產業已具備一定基礎和競爭力,要實施卓越質量工程、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發揮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牽引作用,梯次培育一批萬億級、五千億級產業。今天的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的優勢和主導產業,要前瞻性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搶占發展制高點。擴大有效需求主要解決總量性問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才能增強需求支撐力。消費旺則經濟活,去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萬億元,消費的改善和回升帶動了市場企穩向好;投資強則后勁足,去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必須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大宗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即時消費,同時以先進制造業投資為重點,圍繞新基建、交通、水利、城市更新等領域,實施有效投資專項行動,放大投資乘數效應,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切實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安徽素有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要用好用足“關鍵一招”,鼓勵企業和基層等增強活性,大膽試、大膽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要協同發力。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重在推動群眾所需、人才所想、企業所急、基層所盼的改革。要持續推進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實落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讓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對內合作和對外開放要齊頭并進。“四輛出口車,一輛安徽造”,去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突破八千億元,開放新優勢正在加快形成。安徽作為長三角的一員,擁有通江達海區位優勢,理應向海而興、借船出海,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充分發揮連接滬蘇浙、輻射中西部“兩個扇面”功能,加強與滬蘇浙等高對接,加快建設高能級開放平臺、開放通道,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確保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和目的,不發展最不安全;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沒有安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必須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切實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安徽產業基礎良好、工業門類齊全,要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實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重大工程,協同推進延鏈補鏈強鏈,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科技安全是支撐和保障其他領域安全的力量之泉和邏輯起點,現在一些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頂天立地”的高科技轉化為“鋪天蓋地”的生產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落實好屬地風險處置和維穩責任,加強監管協同,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生態安全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提高,要持續深入打好“三大保衛戰”,深入實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社會安全是人民群眾安全感的晴雨表、風向標,安全感是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夯實各領域安全生產責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特征和最突出優勢。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關鍵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對黨中央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對省委關于經濟工作的目標任務要吃透把準,完整、準確、全面抓好貫徹,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始終保持真抓實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干部群眾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實事上,切實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