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具有強大發展動能,能夠引領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人才既是創新的發動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更是制度變革的推動者。要以科技創新為關鍵,以人才資源為根本,厚植人才成長沃土,著力在“引”“育”“用”“激”等方面下功夫,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吸引集聚頂尖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是人。引進人才是提升資源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創新引才思路,聚焦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特色產業,大力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向高素質技術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群體廣發“招賢令”,吸引更多人才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強頂尖創新人才的海外引進,吸引具有創新潛力和留華意愿的優秀人才,推動全球頂尖人才集聚、提升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地域限制、領域隔閡、文化障礙等的制約,優化引才流程、健全人才引進服務機制、提升引才環境,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的支持和服務保障,凝聚推動創新發展的“人才增量”。
自主培養創新人才
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加強本土人才培育,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既要培養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也要培養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來需求、熟悉技術變革趨勢、洞悉商業機會并且能夠將相關產業要素進行整合,推動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企業家。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優化學科建設布局,培養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著力提升自主培養質量,為人才“量身定制”創新精品課程,強化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多采用一線指導、實地研學、幫教帶練等方式鞏固教育培訓成果。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完善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不斷激發人才培養“內生動力”,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四鏈融合”用好人才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世界產業能力競爭、高科技能力競爭、市場能力競爭空前激烈,人才是決定能否在這一競爭中勝出的決定性因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健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的政策體系,疏通各環節人才、資金進入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渠道,促進人才和資金的集聚整合、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引導人才、資金等要素服務于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完善機制激勵人才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唯學歷、唯職稱等評價人才、使用人才的藩籬,充分激發人才參與創新創造的活力。健全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機制,不斷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積極性。強化保障激勵,積極推行人才獎勵“一事一策”“一事一議”等個性化服務,提供人才政策落實“一站式”服務,及時為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幫助解決創業資金、安居住房、醫療保健、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激勵廣大人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擔當、善作為。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用好人才第一資源,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全方位引進、培養、使用人才,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愛才,進一步厚植人才成長土壤,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強大人才支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作者:呂小瑞 單位:中共滁州市委黨校[滁州市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