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42位駐華大使遞交國書后發表集體講話強調:“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的價值追求。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價值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回答現代化“為了誰”這一根本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定不移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為之不懈奮斗。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孜孜以求,帶領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堅持發展依靠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
一百多年來,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所在。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乘風破浪,經受住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取得脫貧攻堅戰、藍天保衛戰、改革攻堅戰等一系列歷史性勝利,就是因為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將蘊含在人民中的智慧激發出來、力量凝聚起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依靠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弘揚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勇于創新,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新認識、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尋找科學方法、總結新鮮經驗,不斷開拓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新境界;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立場不僅體現在發展依靠人民的價值選擇上,更核心的方面是體現在發展為了人民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追求上。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共同富裕是人民共享的根本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征程中,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其一,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其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保障作用,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系,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其三,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和共享水平,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不吊高胃口、不空頭許諾。
朱宗友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阜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2BKS071]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