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常引用古代經典文獻中的名人名言。據統計,習近平用典《管子》有32次30段之多。
管子(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擔任齊國相國四十一年,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被譽為中華第一相。管仲的思想集中體現在《管子》這本書中。
經學習梳理,習近平用典《管子》大致可分為八個方面:
方針政策類
《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2次引用)大意是,政權之所以能興盛,在于順應民心;政權之所以廢弛,則因為違逆民心。
《管子·九守》:“以天下之目視, 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大意是,用天下的眼睛來觀察,就沒有看不見的;用天下的耳朵來聽,就沒有聽不到的;用天下的頭腦來思考,就沒有不知道的。
《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大意是,大凡治理國家的方法,都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管子·霸言》:“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大意是,根本安定,那么國家就穩固;根本動蕩,那么國家就危急。
政治經濟類
《管子·乘馬》:“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大意是,市場可以讓人知道社會是治還是亂,知道流通的商品貨幣是多還是少。
《管子·八觀》:“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大意是,民眾是要靠吃糧食生活的,糧食是只有在土地上才能生產出來的。
《管子·立政》:“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大意是,草木生長得好,生態環境優良,國家會變富裕。
《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2次引用)大意是,倉庫充實了人們才能懂得禮節,衣食充足了人們才能分辨榮辱。
法治建設類
《管子·版法解》:“凡法事者,操持者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聽治不公,則治不盡理,事不盡應。治不盡理,則疏遠卑賤者無所告訴。事不盡應,則功利不盡舉。功利不盡舉,則國貧。疏遠卑賤者無所告訴,則下饒。”大意是,所有涉及法律的事情,從事立法、司法和執法的人不能不正直。立法、司法和執法不正直, 那么實施起來就不公正。實施不公正,那么社會就難以得到完全治理,人民生產生活秩序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社會得不到完全治理,那么就會疏遠下層老百姓,使他們有冤情無處申訴。人民生產生活秩序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那么有功勞的人應該得到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護。有功勞的人應該得到的利益得不到保護,那么國家就貧窮。疏遠下層老百姓使他們有冤情無處申訴,那么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就很不幸福。
《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大意是,所謂法,是用來提倡立功威懾行暴的;律,是用來明定本分制止爭端的;令,是用來命令人們管理事務的。
反腐倡廉類
《管子·八觀》:“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大意是,如果國家奢侈浪費則人民貧困;如果國家節約簡樸則人民就會富裕。
《管子·戒》:“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大意是,自身道德高尚,便不會被外物所誘惑,做出違背內心道德準則之事。
《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意是,作為國家的“四根綱繩”(禮義廉恥)不能得到張舉,國家就會滅亡。
《管子·參患》:“群臣朋黨,則宜有內亂”。大意是,群臣結黨營私,勢必帶來內亂。
選人育才類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大意是,(做)一年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種植莊稼;(做)十年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樹木;(做)一生的打算,沒有什么比得上教育培養人才。
《管子·牧民》:“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大意是,沒有私心的人,可以任用他擔任國家管理者。
《管子·權修》:“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大意是,了解他喜歡什么和厭惡什么,就可知道其長處和短處;觀察他同什么樣的人交往、愛去什么地方,就能判斷其是好人還是壞人。
城市建設類
《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大意是,依靠天然資源,憑借地勢之利,因此,構筑城郭不必拘泥于合乎方圓的規矩,鋪設道路也不必拘泥于平直的準繩。
《管子·度地》:“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大意是,圣人建設都城,一定都選在地勢平坦、地質穩固、土壤肥沃、物產豐饒的地方。朝向山丘的方向,左右兩邊有自然河流形成的水澤。
外事工作類
《管子·霸言》:“合則強,孤則弱”。大意是,各國能夠聯合起來就強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管子·形勢》:“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大意是,還沒有見面就使人親近的人,可以去跟他交朋友;忘年之交的朋友可以常來常往。
《管子·版法解》:“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大意是, 與天下人利益共享的,天下人就擁護他;獨占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就反對他。
《管子·樞言》:“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大意是,誠實守信,是普天下行事準則的關鍵。
《管子·治國》:“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大意是,治理好的國家經常富裕,治理混亂的國家經常貧窮。
《管子·正世》:“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大意是,最大的利益是社會治理,最大的禍害是社會動亂。
警世智慧類
《管子·牧民》:“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大意是,不做不成功的舉動,不強求得不到的東西,不立足于難以持久的位置,不去做不可重復的事情。
《管子·禁藏》:“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大意是,不去建立于事無補的功業,不要做有害無益的事情。
《管子·形勢》:“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大意是,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問題可以觀察古人怎么解決的,對未來的事情不了解則可以借鑒過往的經驗。
《管子·形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大意是,大海不拒絕點滴之水,因此才能成就其寬闊浩瀚。
《管子·乘馬》:“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大意是,各項事業都產生于事前周密的思考和謀劃,因務實努力而成功,因驕傲自滿而失敗。
(龔 武 作者系安徽省管子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