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舉措。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區域發展整體效能穩步提升。安徽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發展中省份,要與滬蘇浙緊握“結對之手”,共同落實國家幫扶政策,出臺實施更精準舉措,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和優勢互補,提升長三角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提升合肥都市圈能級。共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要提質升級合肥都市圈大中小城市能級。加強規劃對接,優化合肥都市圈區域內大中小城市功能分工,構建合肥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的城市生態,進一步增強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置的產業圈、便捷共享的生活圈。加快合淮產業走廊、合六經濟走廊、合滁合作園建設,打造安徽長江城市帶智能制造走廊,建立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動力機制,多中心、多層級、組團式發展和特色化發展。發揮科教資源集聚優勢和區位優勢,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優勢,深化“兩心聯動”,錨定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省域合作方式,加快催生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持續增強在全域乃至全球集聚人才、資本等高等要素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帶動發展能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帶動全省、影響長三角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有效提高安徽城市群、合肥都市圈的競爭力。
促進跨區域園區合作。在G60科創走廊、沿江上海、蘇州、南京、滁州、馬鞍山、蕪湖、銅陵等長江流域重要節點城市,采用“雙飛地”園區、共建園區等合作模式,建設科技孵化、生產轉化跨區域一體化的科技園區、產業園區,打造一體化綜合功能走廊,推動科技成果與企業孵化同頻共振,引領園區從傳統的產能梯度轉移,轉向追求更高層次的產業鏈互嵌式發展,造就“四鏈合一”的園區創新生態,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示范標桿。推進省域南北園區合作共建、六安與合肥同城化發展、合淮產業走廊合作共建、合滁合作園等結對合作共建項目,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建的廣度和深度。南北園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暢通要素流通渠道,站在構建全產業鏈供應鏈的高度,鍛長補短,促進兩地產業鏈雙向融合。立足區域內南北合作的實際情況,著力發揮政府推動作用,走市場化合作共贏的路子,創新能力建設,強化政府推動、各方參與的合作機制,推動南北共建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轉化。
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一要深化多層次多主體合作。以產業振興為承接產業轉移主抓手,推動政府、研發機構、多種所有制企業聚力結對合作幫扶往深里抓、往實里抓,實現“借梯登高”,推動地市級層面與滬蘇浙發達地區多層次多主體合作。二要構建融合貫通的創新生態。發揮好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平臺作用,瞄準汽車和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集群,全域配置資源,促進集群化發展,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強化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市場化合作,探索產業鏈創新鏈跨界融合新路徑,加快形成研發在滬蘇浙、成果轉化在皖北的創新生態。三要共建升級產業合作園區。深化“一幫一”、加快“一體化”,提速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共建步伐,健全成本共擔、利益共享、融通共贏等機制,拓展合作發展空間,優先打造結對合作幫扶重點園區,落地一批具有引領性標桿性合作發展重大項目,確保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性成果。
開展滬皖革命老區對口合作。其一,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大別山精神,協同開展紅色文化研究、紅色史料發掘和紅色文創產品開發等。互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協調有關方面增加兩地往來高鐵班次,制定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加強旅游產業發展互助,推動上海知名旅游企業投資開發六安優質旅游資源,發展高品質的山水旅游、鄉村旅游、精品民宿游,共享網絡營銷渠道,打造營銷矩陣。其二,發揮農業資源互補優勢。支持上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六安投資建設糧食、蔬菜、茶葉、水果、畜禽、油茶等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綜合體,支持六安完善大別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共同建設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其三,發揮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品牌效應。推進G60科創走廊示范效應向六安延伸,建設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基金集群”為一體的科創生態社區,支持上海各類科技創新基金,參與六安科技企業孵化器等“雙創”平臺建設,共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聯研究基地
(執筆:都宜金 房金環 陳 潁。本文系生態強省研究[AHSTZD2024006]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