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安徽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期,面臨著傳統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和未來產業培育三重任務。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安徽必須把握這一機遇,前瞻性布局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
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告訴我們,生產力是人類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為自身創造財富的能力。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要素,“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指的是科技在生產力三要素中能夠發揮“乘數效應”,掌握科技的勞動者、科技創新含量高的勞動工具和科技加持的勞動對象及其新的組合,會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技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的每一點技術進步都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創新經濟學創始人熊彼特認為要素投入的增加只能夠帶來經濟增長,只有創新才能夠帶來經濟發展。技術發明不是熊彼特界定的創新,技術發明成果商業化才是創新的本意。所以,要將科技研發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新質生產力是一個“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概念,每一次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產業革命都是生產力的“質”的飛躍,形成一次新質生產力,在兩次技術和產業革命之間僅僅是“量變”過程。第一次技術和產業革命,生產力從農業時代的舊質生產力“質變”到以蒸汽動力撬動的新質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技術和產業革命,生產力從蒸汽時代的舊質生產力“質變”到以電力撬動的新質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三次技術和產業革命,生產力從電氣時代的舊質生產力“質變”到以計算機撬動的新質生產力,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新一輪技術革命引發的產業革命,生產力可能從信息時代的舊質生產力“質變”到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技術撬動的新質生產力,人類進入智能時代。每一輪生產力的“質”的飛躍,都是由技術革命特征決定的,第一、二兩次革命特征在于延伸了人類的“體力”,第三次革命的特征在于延伸了人類的“腦力”,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現為延伸人類的“智力”和“壽命”兩大領域。
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基礎
安徽新質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基礎,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大幅度提高,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入快速道,一年一度的世界制造業大會展現出安徽向制造業高端化邁進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目光。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大大加快了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步伐。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居)、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已經展現出明顯成效。創建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成為國家首批試點。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相繼取得重大技術突破,高續航里程半固態動力電池、先進工藝動態存儲芯片、高溫合金渦輪葉片、高精度機器人減速器、氫能燃料電池發動機等自主研發產品相繼問世,建成國際最先進全鋁車身焊接生產線,全色激光投影顯示應用于北京冬奧會。實施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三年行動方案,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大數據企業培育認定,全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萬億元。總體上看,安徽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取得了明顯進展,擁有良好的實踐基礎。
面向未來,面向實際,我們也應該看到,安徽以“銅鐵煤電化”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比重仍然很大。能源和傳統原材料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較高,煤炭、鋼鐵、有色、水泥、化工、電力六大行業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安徽制造業增加值和規上制造業企業營收,相對于長三角兄弟省市還較低。以“十大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部分行業的關鍵設備、核心零部件、生產技術嚴重依賴國外,高精度芯片、操作系統、核心工業軟件等領域存在不少堵點卡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仍然存在風險。以“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為代表的未來產業,還相當弱小,處于產業的幼稚階段,尚需加大力度孵化培育。
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思路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質生產力相關重要講話精神,“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抓緊推進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要大力推進工業軟件、產業互聯網和工業APP在制造業中廣泛應用,加快實現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又要想方設法加大已經形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其可持續發展;更要緊抓新技術革命的機遇,超前布局面向未來的產業,培育一批新產業,這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代表性產業。
一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圍繞“銅鐵煤電化”龍頭企業,加快構建產業互聯網,形成整合上下游資源能力,穩定產業鏈和供應鏈關系并加快實現智能化改造,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依托制造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企業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大學強勢學科及專業研究所,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突破,著力補齊制造業產業鏈中的“短板”。大力推進“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創新步伐,著力解決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工業裝備、醫療設備和實驗設備)和基礎軟件等五類產業基礎技術。
二是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由技術突破催生新產業。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產業,多數是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成果商業化。科技創新衍生新興產業,需要清晰認知科學、技術和創新的關系。科學家職責是科學發現,工程師職責是技術發明,企業家職責是商業化發展即創新,推進科學向技術再向產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精準疏通科學技術創新過程的“模糊地帶、魔鬼河、死亡谷、達爾文之海和衰退鴻溝”五大難點,使創新鏈發生“鏈式反應”,衍生出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高度重視科研成果轉化,大力鼓勵學術創業,建設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發展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
三是要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實現資金要素創新配置。資金或資本是驅動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科技研發是將“錢”轉化為知識,創新是將“知識”轉化為錢的過程,兩個階段都需要資金投入或資本加持。既要加大政府科技研發投入,更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還需要天使基金、風險投資(VC)、私募基金(PE),以及上市融資(IPO)、配股、增發、可轉債等多種形式的資本加持,從而形成圍繞創新鏈的完善資金鏈。政府要有意識地設立“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基金,引進和撬動社會各種資本力量“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持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典型企業發展,培育出具有未來高成長潛力的創業型小企業。
四是要依托“三鏈”集聚人才,實現人才要素創新配置。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要素,人才是新質生產力勞動者要素主體力量。聚集人才,形成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人才鏈,尤其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的集聚,對于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要依托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大院大所、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技術創業平臺集聚工程技術人才;鼓勵優秀的科技人才帶著一流的實驗室技術進行學術創業,發展學術衍生企業;引進國內外有前沿技術的創業團隊到安徽創業;組織力量對有創業意愿的科技人才進行系統性培訓,引導其走上技術型創業之路。企業家和創業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珍愛企業家和創業者。
五是要圍繞“四鏈”深化改革,調整生產關系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探尋建立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融合為主線索的“政策矩陣”,規避條條、塊塊和條塊分割的固有僵化體制。在系統總結“十大專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未來產業專班”,打通其中體制機制的堵點和卡點,優化政策設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建“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努力調整不適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相關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創造優質的營商環境,由企業家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從生產關系上優化保障新質生產力能量的快速釋放。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二級教授,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