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近年來,農村“空心化”明顯,部分農村地區宅基地、農房、撂荒耕地、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人文資源等長期被忽視和閑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背景下,應積極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多種有效實現形式,探索盤活農村集體存量資產新路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多形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
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農民無需繳納任何土地費用即可取得,具有福利性質和社會保障功能。但這些年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外出打工,一些農村農房建設無序、空置率高等問題逐漸顯現。應大力喚醒這些“沉睡”的資產,發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我省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主要包括有償退出和改造利用。在有償退出模式上,一方面,村集體將自愿退出的“長久性”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收歸集體統一規劃,為第一產業提供用地保障或為第二、三產業提供場地。明光市作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縣之一,成功掛牌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17宗1730.48畝、成交價12863.20萬元、畝均收入7.43萬元,實現集體經濟凈收益約3664.12萬元,其中閑置宅基地調整為集體建設用地入市71宗、56.81畝,成交金額428.68萬元。另一方面,通過股權入股的形式盤活閑置農房,農戶以閑置住宅直接入股企業或村集體組建的合作社進行開發經營,村民參與收益分紅。在改造利用模式上,主要通過出租、抵押和發展特色項目來進行,宅基地使用權人在出租或抵押房屋的同時一并出租或抵押宅基地來獲得初始投資資金。也可以利用鄉村特有自然景觀、特色農房建筑及傳統習俗文化,發展特色文化景觀項目,對農村建筑進行改造,發展農舍經濟。歙縣霞坑鎮石潭村柿木汰組以傳統古村落、自然風光云海,打造攝影愛好者天堂,盤活宅基地和閑置農房。
統籌開發集體土地和山場水面等資源
近年來,農村出現了“耕地撂荒和非糧化”雙重現象,不僅浪費土地資源,導致農作物減產或絕收,甚至會導致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各地集中整治撂荒耕地,對長期拋荒農戶的承包地收回承包權,由村集體進行經營或另行發包,減輕村集體集中耕作用地成本;加大對撂荒地基礎設施提升項目扶持,支持撂荒耕地的水利設施、機耕路、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提高機械化水平。黃山市屯溪區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政策,堅持動態清零,先后通過動員農戶復墾、“雙招雙引”發展、項目建設治理、村集體托管復種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種植等方式整治撂荒耕地,推動“荒地”變“良田”,守住耕地紅線,促進農民增收。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引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盤活集體土地、山場、水面等資源資產,通過創新農業發展新業態增收,或收取工商企業流轉農戶承包地的土地流轉服務費增收,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休寧縣嶺南鄉嶺南村利用村集體150畝的山場土地、3公里的河道等山水資源,引入村里能人回村投資上億元,入股合作打造旅游綜合體,村集體按門票收入獲得分紅收益,嶺南村也從一個落后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開展農村資金變股金改革
近幾年,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許多村集體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如何利用農村資金,盤活閑置資本,各地大膽嘗試開展資金變股金改革探索。首先,推進財政資金轉變為股金。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的前提下,把財政投入農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補貼、救濟、應急類資金除外)、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扶貧開發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資金等,按照財政資金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相分置的股權化方式入股產業項目發展,并折股量化到村集體和農戶。其次,村集體資金、農民閑散資金以及社會金融等資本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發揮作用。政府財政資金作為“安全墊”,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投資風險與降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門檻,激發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投資的積極性,擴大整體投資規模。最后,深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在確保農民權益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將農村“兩權”納入融資抵押物范圍,增強現代農業持續發展動能。來安縣為破解村級“閑錢”躺在賬戶上“睡大覺”這一難點,由縣村經辦牽頭,委托縣美麗鄉村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運營,公司以6%的年利率給予回報,既有效破解了村集體閑置資金盤活難題,又將閑置資金化散為聚。
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
推進和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建立和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我省在建立和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中腳步堅實。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明確部門職能分工,確定交易范圍、方式和程序,規范交易行為,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流轉機制,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奠定基礎。對農村資源資產等生產要素進行確權登記,暢通流通環節,規范發包程序,讓農村集體資產在公平公開的交易環境中釋放最大的經濟價值。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數字化管理,有序推進系統互聯,借助交易平臺拓寬農村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開展保單質押貸款、訂單質押貸款和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機具、畜禽活體貸款等業務,擴大農村融資規模。黃山市制定了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問責辦法、交易鑒證細則及九大類交易品種,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資產,將更多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滁州市緊抓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機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工作機制,推動農村產權交易,有效促進當地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2023年1月至10月,滁州區域完成農村產權交易項目330宗、成交額2.17億元、增值3616萬元。
谷亞晴 黃婷婷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本文系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QSKY2023001]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