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加快皖北振興進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指示精神,結合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期作出的聚力發展皖北四大重點產業集群的重要部署,推動新質生產力賦能皖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調查發現,目前皖北民營企業亟需扭轉“兩少兩弱”現象。一是市場經營主體少,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作用不顯。2023年,皖北地區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為75.3萬戶、230.7萬戶,分別占全省的33.9%、41.9%。二是頭部企業少,產業生態建設不足。2023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我省有7家企業入選,皖北地區無一家企業入圍。三是科創能力弱,產業創新推動力不強。皖北地區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農副產品加工、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鏈中前端,低附加值行業占比大,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較低,自主開發能力較弱。最后,內部管理弱,企業發展根基不穩。
解決皖北民營企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皖北民營經濟發展,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
強化政策引導,厚植創新創業理念。學習借鑒廣東、浙江等先發地區經驗,把培育創新創業生態作為一項長期堅持并不斷更新的工程。面向皖北地區本土企業家尤其是新生代民營企業家,開展系統性、針對性、持續性培訓,引導他們拓寬戰略思維,提振創業信心和創新決心,勇于創造新產品、開辟新賽道。建立皖北民營企業家優才庫,借鑒溫州經驗,探索選派皖北新生代企業家到政府部門擔任“親清政商專員”掛職鍛煉,密切政商之間溝通聯系。完善優秀人才回鄉發展政策,鼓勵在外務工年輕人“抱團”共同就業,待掌握一定的技術、產品、市場后回鄉創業,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構筑產業生態,支持企業融圈進群做大做強。以皖北四大重點產業集群建設為引領,全面梳理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產業鏈高端提升和短板突破的目標方向,每季度向皖北民營企業定向發布重點項目合作、關鍵技術攻關、大宗物資采購等供需目錄,提高本地供應鏈配套率,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啟動實施皖北“千團萬企”市場開拓行動,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加國際性、全國性展會,通過產業鏈招商、商事洽談、資源對接、聯誼活動等多種方式開拓各類市場,推出一批“皖貨行天下”“皖北農品”等標志性產品。強化數字化運用,搭建皖北地區“一站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重點為民營企業提供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標準規范等一攬子服務和解決方案,打通各產業鏈堵點卡點,推廣前沿產品應用場景,支持企業規模化經營。
優化創新供給,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向皖北民營企業注入創新資源,激發民營企業創新積極性。堅持創新不問出身,支持皖北地區龍頭民營企業聚焦工業“四基”等產業鏈“斷點卡點”短板,深度參與“揭榜掛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打造一批“殺手锏”產品,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支持皖北民營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行業龍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聯合研發平臺,鼓勵引導向上下游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向皖北地區傾斜的制度機制,加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成果在皖北地區轉化。支持皖北地區政府與省屬高校共同設立產業引導資金,系統開展可產業化的前沿技術研究。探索定期開展高校“皖北周”科技需求對接活動,推進人才、科技在校地之間雙向流動。
導入現代管理,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鼓勵、倡導皖北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破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步推廣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營模式,推進企業治理機制現代化。加大皖北本土企業上市支持力度,建立完善“重前期、全覆蓋”的企業上市全過程政策支撐體系,對重點企業安排“一對一”聯系指導。完善企業家正向激勵機制,樹立經濟潮涌前沿的皖北徽商新榜樣,對優秀民營企業家先進事跡、突出貢獻進行宣揚和激勵,營造濃厚的正向輿論氛圍。
(作者:單 媛 單位: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