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包多、收費主體多、收費不透明……8月21日,對于備受詬病的電視“套娃”收費亂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多部門出手整治的消息,引發網友叫好。
“按的是遙控器,點的都是陷阱。”電視收費名目之多,操作之復雜,著實讓人不堪其擾:各種會員層層嵌套、不能互通;手機上開通的會員,電視卻沒法用;即使用戶愿意充會員,還有各種細分領域的收費在后面等著;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部分平臺連投屏功能也要另外付錢……哪怕用戶再“不差錢”,經此一環扣一環的收割,恐怕也早已興致全無。好好看個電視,咋就這么難?
種種亂象的根源,都是利益在作祟。隨著電視機硬件的盈利空間越發有限,內容運營、植入廣告成為商家日益倚重的盈利渠道。這種轉型符合商業邏輯,但問題在于,智能電視背后的利益主體繁多,涉及內容供應商、牌照持有方等,各家平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都想“跑馬圈地”、分割蛋糕,或是隨意擴大收費范圍,暗中轉移隱性成本。某種程度上,各種服務不兼容,收費標準不統一,便是此類惡性競爭的產物。如此一來,整體處于弱勢的用戶,終究是無奈地承擔了所有。
海量資源本是智能電視的一大優勢,如今卻反過來變成用戶的困擾之源,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更不必說,電視業務不是普通商品,有著不容忽視的公共服務屬性,如此磨刀霍霍地薅羊毛,屬實吃相難看。如不及時清除積弊,長此以往,勢必侵蝕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甚至是透支電視行業的未來。從這個角度看,節操失守的“套娃”收費,又何嘗不是商家的“作繭自縛”呢?
此次官方出手專項整治,可謂切中了群眾的痛點,釋放了刮骨療毒的決心。比如,其中提到的“基本實現有線電視和IPTV開機即看直播電視頻道”,本來就不該成為一個問題。今年6月,江蘇省消保委對于屢屢出現的“套娃式收費”、重復收費等變相加價行為,點名了多個智能電視品牌和視頻網站,并建議出臺相關行業標準,提升監管效能。此次更高層面的表態,說明亂象到了不得不出手的地步,必須動一番真格了。
清清爽爽的電視,容不得太短視。各大服務方具有技術優勢,更應該在商業模式上理清理順,探索更友好、更透明的收費體系,更科學、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此方為共贏之道,“內容變現”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