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來越現代化了,修鞋子、縫衣服、磨剪刀的去處也越來越難找了。今年7月份,商務部等13個部門對外發布《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全面推開多種類型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補齊“一菜一修”等便民設施。
修車、修表、磨刀、配鑰匙等“小修小補”,看似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實際上卻是與千千萬萬普通市民密切相關的民生需要,是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應忽視的城市治理單元。過去幾十年,我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里摩天大樓越來越多、地標性建筑爭奇斗艷、大型場館拔地而起,現代都市的光鮮亮麗、燈火璀璨有目共睹。在享受這些華麗外表的同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對“針頭線腦”等基本生活服務依然有著現實的需要。
據媒體報道,在某大城市的一些裁縫店,縫補一顆紐扣需要15元,改短一條西褲需要25元,收費貴不說,“小修小補”店面很難找到也是一個常見問題。豈止大城市,全國很多中型城市也都難覓“九佬十八匠”的身影,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新城區,想找個縫縫補補的手藝人更是不易。即便身處高樓,很多人依然懷念過去那種“抬腳就能找到老師傅”的便利,這種懷念不只是源自情懷,更是一種期許——人們希望城市在日新月異的同時,也能繼續為大伙提供“小修小補”等便利的服務,而不是讓人們只能一舊就丟、一壞就扔。
更何況,即便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都市,也依然生活著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價格合理的、便捷的“小修小補”供應不足,增加的是城市的生存成本。對此,城市治理者應有清醒認識。
城市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人民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胡同里的大爺、弄堂里的阿姨、寫字樓里的白領、車間里的工人,是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以最大努力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配套需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由此而論,“小修小補”“針頭線腦”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情,而是一個檢驗城市治理品質是否達標、發展理念是否科學、決策思路是否清晰的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何為精細化,就是在規劃上的大開大合、改造上的大拆大建、管理上的大抓大放之外,從小處著眼、從細處著手,以城市各項配套服務的事無巨細、周到便捷,切實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因此,“小修小補”“針頭線腦”也是對治理者“繡花功夫”的一個檢驗。
眼下,一些城市已經注意到了市民生活需求匹配程度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的問題,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總體上看,“小修小補”“針頭線腦”難尋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這里面有店鋪租金過高、利潤無法覆蓋成本的問題,也有城市管理過于嚴苛,小攤小販難以存續、走街串巷難以繼續等問題。但不論如何,只要下定決心,這些問題都絕非無解之題。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