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虛擬情緒產品市場持續擴大,規范這一消費新業態的發展勢在必行。應盡快制定針對虛擬情緒產品的規章制度,商家應說明商品的真實情況,在下單時告知消費者所購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去年以來,不少虛擬情緒產品在網絡平臺熱銷。有人心動語音連麥嘮嗑的“樹洞傾聽”服務;有人購買人工線上云監督服務,督促自己學習生活打卡;有人為緩解考前壓力,入手“好運噴霧”“轉運錦鯉”祈福;還有人為自己買一個“聰明的腦子”,下單了“愛因斯坦的腦子”……這些虛擬產品聽起來有些荒誕和無厘頭,卻取得了較高的銷量和不菲的銷售額。
為何情緒產品能獲得青睞?當前,年輕人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注重對自我情緒的觀察和釋放。在面對一些不方便向親朋好友傾訴,擔心無法被理解的煩惱時,虛擬情緒產品的出現,恰好符合了他們以匿名社交方式進行情感宣泄的訴求。這些情緒產品大多價格不高、想法有趣,能夠吸引年輕人注意,將其作為釋放壓力、愉悅身心的一個情緒出口。
不過,商品可虛擬,規則卻不能缺失。雖然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這類虛擬情緒產品的規范,但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廣告法也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以“愛因斯坦的腦子”“好運噴霧”為代表的虛擬商品,實際上并不能實現增長智力和轉運的功效,存在夸大宣傳的情況。一些“心靈樹洞”服務甚至存在泄露消費者個人隱私的風險。而所謂的陪聊師、開導員可能并沒有相關專業資質證明,部分同類服務在不同店鋪價格懸殊,還有一些軟色情、詐騙等隱藏風險都不容忽視。
隨著虛擬情緒產品市場持續擴大,規范這一消費新業態的發展勢在必行。一方面,應盡快制定針對虛擬情緒產品的規章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商家應在商品宣傳頁面說明商品的真實情況,在下單時設置提醒頁面告知消費者所購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避免發生消費糾紛。電商平臺也應加強對虛擬情緒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的檢查,確保商品內容健康,對產品管理、售后服務及時出臺相關規定,讓虛擬情緒產品市場發展有規可循。同時,消費者在購買時也要注意辨別商家和渠道,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不要輕易轉賬或在線下見面,以免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