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能源產業風起云涌,鋰電池普及應用十分迅猛,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也成為現實課題。但就目前來看,由于入行門檻很低,回收主體分散,大量資質不全的非法小作坊渾水摸魚,導致頗多亂象。
據報道,如今鋰電池回收行業里充斥各種所謂“中間商”,涉及電池生產企業、整車企業、廢舊電池貿易商、第三方回收公司、拆解破碎廠等多個主體,其中不少都是小作坊。由于運營成本低,它們能以更高價格收購舊電池,違規拆裝加工后再以更低價格出售。偷梁換柱之下,一些二手廢舊電池打著“超強續航”的幌子,堂而皇之流轉于市場。近年來,電動自行車起火燃燒事件高發,非法改裝及劣質的“退役鋰電池”就是一大元兇。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共接報電動車和建筑物內因蓄電池故障引發的火災2.5萬起,同比增長12.3%。
一般來說,廢舊鋰電池回收后的正規用途是進行梯次利用,無法梯次利用的則通過回收拆解利用。自2018年起,工信部公布了多家符合規范條件的“白名單”企業,然而這些“正規軍”卻面臨著被小作坊“搶單”的窘境。還有主播公然以“零門檻、投資少、賺錢快”為誘餌,售賣拆解組裝廢舊鋰電池課程,更進一步攪渾了市場。一方面,正規回收網點難有用武之地,產能閑置率極高;另一方面,散兵游勇大行其道,來源無法追溯,質量安全無從談起,結果就是變廢為寶的好事,最終成了擾亂秩序、制造風險的壞事。
廢舊鋰電池回收這關一定要過,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之際,規范回收渠道更為迫切。為此,提高廢舊鋰電池回收準入門檻是當務之急,更需建立統一回收交易平臺,完善回收體系,從渠道上予以明確規范,進而實現廢舊鋰電池的可追溯。此外,還應盡快制定廢舊鋰電池可回收評價、價值評價等國家標準,提升回收效益和企業盈利能力,引領行業良性發展。當然,好制度要見效落地,還要依靠各方面齊心協力,對鋰電產品經銷門店、廢品回收點定期檢查,對非法小作坊加大查處力度,逐漸引導整個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專業、安全。
如果說,廢舊鋰電池非法回收利用,無異于制造“定時炸彈”;那么規范回收利用環節,就是防患于未“燃”。唯有進一步在細化行業標準、加強監管力度等方面持續發力,這條全新賽道才能良性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