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全會同時明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藍圖已就,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方能取得十分成效。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各級黨員干部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掌握“釘釘子”之法,一錘接著一錘敲,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以“實釘子”“硬錘子”“勤落錘”,久久為功、釘釘相繼,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
善用“硬錘頭”,“響鼓”當用“重錘”。改革就是“破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特別是當前一些改革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堵點和難點,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各種障礙藩籬。越是在這種背景下,越需要使出“千鈞力”,擂響重錘“鼓點”。一方面,力度要“過硬”。各級各部門要敢于攻堅抓落實,聚焦制約發展、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敢于直面問題、動真碰硬,拿出真刀真槍的解決措施,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研、追著問題改,以改革打通政策堵點、破解發展難點、回應民生痛點,不斷推動改革走深走實,逐步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果清單”。另一方面,力量要過硬。“窄肩膀”頂不起“重擔子”,釘釘子講究“錘釘相配”,對于“急難險重”的“硬釘子”“硬骨頭”,必須選派出一批政治過硬、能力過人、作風過關的“硬錘頭式”改革“闖將”、發展“干將”、攻堅“猛將”到改革前沿、發展一線,才能迅速打開局面,扭轉改革局勢。
善用“實釘子”,“軟釘子”經不起“大風浪”。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然而“等一等”“打折扣”“搞變通”等思維在個別地方、部門還存在,一定程度上既制約改革紅利的放大,更拖延改革節奏的深入。須知,全面深化改革朝夕必爭、分秒必奪,既等不起,也慢不得,更拖不起,任何庸懶散浮拖、為官不為的“軟釘子”,必將成為改革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毫不留情地“拔掉”,換上“實心釘”,用“工匠精神”澆筑“改革大廈”。各級各部門要為“軟釘子”淬火重鑄,必須從思想根源入手,端正“軟釘子”的“軟性子”,通過警示教育、談心談話等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堅持結果導向,劃分好“責任田”,厘清“權責鏈”,畫出“作戰圖”,堅決避免責任上“打太極”,推進中“賽蝸牛”,整改時“躲貓貓”。同時,用好監督執紀手段,對于敷衍塞責、拖延扯皮、屢推不動、屢教不改的,要嚴肅問責,把“板子”打到具體人身上,并堅持清單式“掛賬銷號”,閉環式“跟蹤問效”,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實盡責、落到末端。
善用“笨方法”,“千錘一釘”勝過“一錘了之”。釘釘子切忌一蹴而就,“一錘了之”看似迅速,實則釘不深、釘不牢,更會將釘子鑿歪,甚至會傷到手腳。廣大黨員干部要強化“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的實干精神和改革魄力,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一方面要“看準”,要強化問題意識和全局觀念,既聚焦“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又著眼于“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關鍵環節,強化調查研究、準確把握時機、科學判斷形勢,牽好“牛鼻子”,立足本地區資源稟賦和潛力優勢,趟出一條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改革發展之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堅定不移抓”,機遇轉瞬即逝,改革不容有絲毫徘徊停歇,筑牢一顆釘子可能不足以定全局,但積攢“錘釘之功”必將迸發無限力量,要錨定既定目標,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主動出擊作為,“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把每顆“釘子”當作“節點”,逐點推進,逐任務落實,不等不靠,有力有序,馳而不息抓到底,通過一錘一釘努力,積小勝為大勝,把藍圖變為現實,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