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隨意搞創建示范活動”、擅自“造節”“辦節”、“文山會海”等問題進行通報,要求各地將整治形式主義與為基層減負工作有機結合,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基層工作的氛圍如何、干部的狀態怎樣,關系到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地,也決定了群眾的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始終重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將其作為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關心關愛基層的重要舉措。不僅以中央層面多次召開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還首次以黨內法規形式制定出臺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形成類似中央八項規定那樣長期有效、一以貫之堅守的“鐵規矩、硬杠杠”。
常言道:“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如果把上級的政策要求比作“千條線”,那么基層就是“一根針”,基層干部就是“穿針引線”之人。“線”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政策能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長期以來,基層干部任務重、壓力大、待遇低、出路窄,“5+2”“白加黑”“連軸轉”成了工作常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基層減負,必須“減”在關鍵處,為干部松綁,必須緊抓難點、直擊痛點,聚焦問題靶心,精準對癥下藥,把頂層設計同基層實際探索有機結合起來,重點解決檢查考核、會議文件過多過濫問題,給擔當作為者卸下包袱,讓他們放開手腳、輕裝前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促發展、辦實事。
下好“先手棋”,讓頂層設計與基層實際相結合。基層作為承接頂層設計的“最后一公里”,很長時間以來,普遍存在會議多、報表多、文件多、檢查多、考評多等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讓基層干部疲于應付。這些癥結表現在下,根源在上,并非基層干部能力的問題,而在于上級部門沒有做好頂層設計。上級部門在制定指導意見或工作要求時,應該考慮不同鄉鎮、村社實際情況,給予基層自我把握的空間,別讓基層生硬落實、“一刀切”,政策的制定、工作的落實要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而非表格、材料上的“完美”,要讓基層干部放開手腳,把精力用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
用好“指揮棒”,推動解決檢查考評過多過濫問題。督查檢查考評本是一項好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帶上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等不良做派,成為不少基層干部心中之痛。督查檢查考評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基層干部不是在陪同檢查就是在迎評路上,檢查考評完了還要擔心會不會被問責,怎么能踏踏實實為民辦事?督查檢查考評要堅持問題導向、責任導向和實效導向,減量提質增效,轉變方式方法,增強督查檢查考評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讓基層干部把時間用來抓落實而不是迎檢考核,真正用好“指揮棒”,更好激發基層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打好“組合拳”,提振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要注重干部教育引導。加強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著力培育新時代的“明白人”“奮斗者”“實干家”,注重在鄉村振興一線實踐鍛煉、增長才干,在工作中多壓擔子“墩墩苗”,通過實踐提升基層干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謀劃創新的能力。要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完善考核管理機制,建立科學考評體系,樹立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干部的鮮明導向,把選人目光投向基層,把培養鍛煉干部的主陣地放在基層,在鄉村全面振興、項目建設、改革創新、維護穩定一線發現、培養、考察和使用干部,拓寬基層干部成長通道,讓干部干事創業更有奔頭、更有勁頭。要真心關愛基層干部。進一步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把對基層干部的關心關愛落到實處,落實好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破除職業發展“瓶頸”。對基層干部少一些求全責備、多一些雪中送炭,讓年輕干部在基層一線“大熔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