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2019“安徽經濟30條”出爐。2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對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負增效紓困解難優化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行解讀。
當前,宏觀環境更趨復雜,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挑戰更多,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實體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成本高、融資難、環境不優。此次《意見》聚焦實體經濟、動力轉換、供需兩端、三大攻堅戰、民生改善,發布30條利好政策,干貨十足。
聚焦實體經濟,《意見》在已有支持政策基礎上,又提出了一系列幫助企業紓困解難、降本增效、優化環境的舉措。
“把能減的都減下來,能降的都降下去,讓企業輕裝上陣。”據省委、省政府副秘書長李必方介紹,綜合測算,這些新的政策舉措實施下來,全年可新減輕企業負擔200億元左右,加上既有的減稅降費政策,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減輕負擔1000億元以上。
比如,國務院提出允許連續3年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按最高按50%標準減征“六稅兩附加”,我省頂格按50%的標準執行,經測算可減稅35億元左右;對契稅適用稅率的調整,全部按3%執行,預計減稅45億元左右;將“我省貨車、掛車、專用作業車等車船稅年稅額標準降至法定最低標準”預計減稅5億元左右;電力直接交易預計降費45億元左右;下調船閘收費降費約0.3億元;相關政策為企業減輕社保費用負擔40億元左右。
對安徽省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動力在科技創新,主體在先進制造業,抓手在“三重一創”。聚焦動力轉換發力,《意見》延續并豐富了支持創新發展的財政激勵等政策,省財政安排130億元左右,采取“借轉補”、事后獎補、產業基金等方式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并豐富完善了科技創新、“三重一創”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爭取我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搶占先機。
聚焦供需,《意見》圍繞“鐵公機”“電氣水”、公共服務、人工智能等基礎領域,以及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等短板弱項,通過招商引資、保障用地等舉措,明確“往哪投”“誰來投”和“支持投”等問題。
同時,在擴大服務供給、優化消費環境、健全流通體系、支持外貿進出口、走出去等方面提出系列支持政策,切實增強消費的基礎作用,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去年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今年,《意見》針對重點任務,從政策層面給出實打實的支持,從工作層面提出硬性要求,引導各地各有關部門集中優勢兵力,堅決啃下硬骨頭,進一步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例如,在防范財政風險方面,允許使用財政庫款提前開展專項債券對應的項目建設;在脫貧攻堅方面,明確提出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量部分全部用于貧困革命老區縣、深度貧困縣。
當前,我省民生短板仍然突出,特別是皖北地區、革命老區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聚焦民生改善,《意見》積極補短板、強弱項、兜底線,在增加民生投入、實施33項民生工程、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政策的推進落實情況,都將全部納入到省“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平臺中進行調度,省紀委監委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省審計廳,將對這些減稅降費等政策措施進行督查監督,力度空前。
“真金白銀的給,大刀闊斧的降,多管齊下的投,全心全意的服務,每一條都是實打實的舉措。”李必方說,安徽每年都會出臺經濟30條,今年題目叫“減負增效,紓困解難,優化環境”,就是要釋放減負信號,體現政策的延續性與創新性,提振市場預期,提振企業家信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