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理論--安徽理論界

以“第一資源”激發“第一動力”

來源:安徽日報2023-04-11作者:

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抓住戰略機遇期、成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我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第一資源”激發“第一動力”,打造“第一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實施科教興皖戰略,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安徽力量。

堅持黨管人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證。一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各級黨委(黨組)的緊要議題,壓實壓緊各級黨委(黨組)人才工作的主體責任。各級黨委(黨組)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班子同志分頭聯系戰略科學家、院士和各類高層次人才,帶動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生動局面。加強頂層設計,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形成全省人才發展“雁陣”布局,優化合肥“江淮英才港”功能設置,加大優秀典型人才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二要持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事管理制度,優化“編制周轉池”制度;建立健全人才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完善不同崗位人才分類評價體系,突出與人才評價相匹配的科研成果質量和產出效率;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職稱評審、職級晉升、提拔使用、股權激勵的重要依據,打消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想轉”的顧慮。三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制定落實各級黨委(黨組)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建立健全人才服務清單,深入開展“為人才辦實事”活動,聯動開展人才大走訪,深入調查研究,積極推動同城同策同待遇,幫助各類人才解決子女入學、看病就醫、住房等實際困難,全面優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軟環境。

聚焦“國之大者”,完善科創人才體系

人才培養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建立完善科技創新人才體系。其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戰略人才“關鍵少數”。優化央地合作模式,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平臺創建、科研攻關,爭創一批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加快布局高能級科研平臺,優化重點實驗室、高水平研究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定位和配置,實現戰略科技力量、人才集聚平臺、區域創新中心的耦合和匹配,圍繞未來一個時期科技攻關和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集聚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其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優化產業化人才供給。實施江淮戰略帥才計劃,探索優化“戰略帥才”的人才選拔制度,靶向集聚一批頂尖人才,聚焦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對人才的需求,統籌培養大批青年才俊,最大限度發揮人才和科技的協同效應。其三,打造新型“經紀人”隊伍,助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已建成運行的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為龍頭,加快培養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經營”的科技產業組織人才。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職稱評審,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種子投資資金、新型研發機構專項資金等母資金有序有效運轉,從而既打造研究高地,更建設產業高地。

加強學科建設,提升人才供給質效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要聚焦十大新興產業,大力實施高校質量提升工程。首先,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養的質量,筑牢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要統籌高校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深化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大力實施“學科振興行動計劃”和“基礎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引導高校動態調整和自主設置服務新興產業的學科專業,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打造一批未來科技學院,培養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專項,在基礎較好的高校,建設試點省級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提升基礎教育階段育人水平,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內在統一性和外在支撐性,在師范類院校持續性培養視野廣、素質高、思維新、政治強的師資隊伍。其次,創新高校人才引育機制,優化高校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完善高校中青年教師培養、高端人才引育、高層次人才獎補實施辦法,搭建人才隊伍金字塔,精構“塔尖”,穩固“塔身”,筑強“塔基”;探索開展高校人員總量管理試點,完善高校崗位統籌管理機制,指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做好人才引育工作,促進高校通過高峰論壇、創新創業大賽、校友資源等方式,加大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再次,優化升級人才發展平臺,創新智力流動方式。引導高校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高校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爭創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引導科研組織模式從學科導向的松散型“小科學”模式,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系統型“大科學”模式轉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我省新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創新區域主導產業、高校和企業合作模式,深化要素對接、平臺打造、核心技術攻關,對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銜接各方特色產業,以使用人才為目標,淡化人才歸屬,推動人才交叉任職、智力科學流動,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機制。

陳 睿 陳勁松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安徽省政協教科衛體委)


責任編輯:王振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香蕉最新在线视频|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啄木乌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老师你好电影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中日韩精品电影推荐网站| 欧美性巨大欧美| 亚洲综合15p|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400部国产真实乱| 妖精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欧美精品hdvideosex|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免费黄色一级片|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婷婷|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 |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欧美精品stoya在线|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