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消費、新型文化業態、新的投資空間、新的就業機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猶如一幅以“新”為底色的發展藍圖,處處彰顯著中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創新魄力與戰略定力。這份報告不僅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精準回應,更是對“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發展邏輯的生動詮釋。特別是在國內外復雜環境的挑戰下,“新”既是破局之鑰,也是立勢之基,其含“新”量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
新質生產力是貫穿報告的主線。不同于傳統生產力對要素投入的依賴,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通過技術、制度、人才等全要素協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并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這些領域不僅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更是中國經濟“質的突圍”的關鍵抓手。值得關注的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已從工業領域延伸至農業。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生物育種、無人機技術、數字農業等科技手段,重塑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這種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思維——既要尖端產業“頂天立地”,也要基礎產業“改天換地”。
智能終端與制造裝備,重塑產業生態的“硬核支撐”。新一代智能終端與智能制造裝備的布局,是報告“新”意的重要體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與電腦、智能機器人等產品的規模化發展,標志著消費電子與工業制造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報告提出培育“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支持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這種“軟硬結合”的路徑,既通過終端產品激活市場需求,又以智造裝備夯實產業基礎,必將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消費投資齊發力,全方位擴大內需。在提振內需方面,報告創新性地提出“消費與投資協同發力”。新型消費以數字、綠色、智能為導向,3000億元消費券重點支持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同時擴容養老、文旅等服務消費。而投資則聚焦“兩重”建設(重大戰略、重大項目),超長期特別國債與專項債規模達5.7萬億元,重點投向算力網絡、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領域。這種“短期刺激+長期布局”的組合拳,既緩解當下需求不足,又為未來增長蓄能。
報告中的“新”不僅體現在經濟維度,更滲透至社會肌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于土地、種子與農機裝備。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與數字技術應用,推動農業從“分散經營”轉向“集約創新”;而新型文化業態則以健康網絡生態、數字文化產品為抓手,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又釋放文化消費潛力。這種城鄉虛實空間的同步革新,彰顯了發展觀的升級——經濟增長必須與社會進步同頻共振。
高含“新”量的藍圖,還需要制度創新的托舉。報告提出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打通要素流動卡點堵點;財稅改革中,4%的赤字率創近年新高,但資金精準投向“硬科技”與民生短板,體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平衡。此外,“人工智能+”行動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的完善,既釋放創新活力,又筑牢安全底線。所有這些制度設計,必將為“新”的萌芽提供土壤與護欄。
以“新”作答時代之問。政府工作報告的含“新”量,本質是中國對“發展之問”的主動應答。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科技革命加速的大背景下,這份報告展現的不僅是產業路線圖,更是一種發展哲學——以創新突破增長瓶頸,以變革重塑競爭優勢,以包容共享發展成果。當新質生產力穿透傳統產業壁壘,當智能終端連接起億萬消費者的生活,當新型農村托起共同富裕的夢想,“新”不僅是經濟指標,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坐標。
新的目標任務,新的擔當作為。如何將“新”的勢能轉化為“質”的效能,仍需政府、市場與社會在改革深水區中,不斷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進取的精神,打通一個個關節、疏通一個個堵點,探索一個個含“新”經驗。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