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皖南,漫山遍野的斑斕色彩尚未褪盡,眾多游客依然在追尋那最后的一抹秋色。每到周末,“皖南川藏線”熱度不減,絡繹不絕的游客來這里體驗“網紅天路”的險峻和幽美。
從2009年省政府批準設立,再到2014年經國務院同意頒布實施《規劃綱要》,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已走過4年。
4年,在歷史長河里只是一瞬間。連日來,本報記者實地探訪黃山、池州、宣城三市,強烈感受到皖南在這“一瞬間”正悄然發生著深刻變革。
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
遠山含黛,碧野青青,成群結隊的鳥兒或翻飛在田野間,或嬉戲在杉林枝頭,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鄉村畫卷。這是九華山北麓百花村常見的一幕。
百花村其實無花,近年來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成了萬鳥天堂,引來數以萬計的鷺鳥在此生息繁殖。隨著游客紛至沓來,原本平靜的百花村,就這樣因一群鷺鳥引發了一場發展的變奏。當地村民主動讓地于鳥、給鳥安家,把鳥類保護區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圍繞“鳥”字做文章,打造一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鳥類攝影、書畫創作于一體的鷺鳥生態樂園。
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包括黃山、池州、安慶、宣城、銅陵、馬鞍山、蕪湖等七市,國土面積5.7萬平方公里。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示范區廣大干群的普遍共識。
“不是流轉一片好山好水,就能得到‘金山銀山’。只有發揮林長制作用,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3年前,來自蘇州的顧雪豐來到旌德縣興隆鎮三峰村,投資興建悠然谷休閑旅游度假區,對當地林長制感觸頗深。他介紹,公司與農戶簽訂協議,約定景區內林地43年不采伐,按每畝1萬元一次性付清租金。
村集體以集體建設用地入股,每年都能拿到分紅,實現了“林區即景區”,村民不砍樹也能致富。
林長制在改革創新中“護綠生金”,讓千萬畝林海轉化成了皖南綠色發展的生態財富。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則以“新安江模式”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示范。
新安江發源于黃山市。 2012年試點以來,黃山市把保護修復生態作為首要任務,從流域整體性和治理系統性出發,投入126億元推進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目前,新安江流域水質持續穩定向好,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千島湖輸送60多億立方米干凈水。
一江清水出新安,是黃山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也翻開了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新篇章。今年10月,皖浙兩省簽署新一輪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黃山市也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標志著上下游地區由“共護一江水”邁向“共享一個圈”。
省發改委的一份調研材料顯示:2017年,皖南示范區7市累計建成綠道2028公里、污水配套管網1607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831平方公里,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4.3%。前不久,省環保廳發布今年前10個月各市空氣質量排名,示范區核心區的黃山、宣城、安慶、池州排名前四位。
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10月31日,黃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的首次合作亮相:黃山北站與杭州東站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年底通車的杭黃高鐵為紐帶,共同打造旅游國際化樞紐驛站。
杭黃高鐵穿越皖浙兩個旅游大省,沿線擁有眾多高等級景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黃金旅游線。黃山市旅委負責人介紹,皖南示范區區位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是全國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區域,其中皖南世界遺產之旅、佛教文化觀光之旅等已成為融入國際大循環的旅游精品線路。
行走在皖南大地,不時可感受到遍地開花的全域旅游、層出不窮的新型業態。宣城市以“皖南川藏線”撬動全域旅游發展,打造環宣城書香田園鄉村旅游區、天目山西麓戶外運動旅游區和大黃山東麓文化休閑旅游區,手筆之大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陽光明媚的早晨,隨著舒緩的音樂聲,瑜伽修習者雙掌合攏盤腿而坐,漸入物我兩忘的空明境界。在九華山腳下的瑜伽小鎮,這樣的情景時??梢?。走進小鎮,小橋流水、樹影婆娑,瑜伽修習營地、瑜伽村、瑜伽禪修中心古色古韻,仿佛一處充滿禪意的慢生活莊園。小鎮負責人李長澤告訴記者,小鎮投資1.2億元,是九華山投資開發集團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建的健身瑜伽營地,打破了傳統的“門票經濟”,通過賽事、瑜伽副產品等延長產業鏈,每年僅培訓就達24000人。
池州市旅發委負責人介紹,該市把大健康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加以重點培育,突出“養生+”“體育+”兩條主線,建設生態養生、禪修養生、戶外運動、健康食品、醫療康復五大中心。今年上半年,池州市有76個大健康項目簽約,其中天堂湖智能醫療大數據產業園和億利大健康產業小鎮投資均達50億元。
近年來,皖南示范區以全域旅游創建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旅游+體育、攝影、研學、健康、休閑等融合發展,僅去年示范區在建旅游項目1072個,完成投資85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42%。目前,示范區建成全國“十佳”體育旅游精品項目13個,擁有省級體育旅游基地、中藥健康養生旅游基地、研學旅游基地、旅游小鎮、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森林旅游人家”391家。
豐富多樣的旅游新興業態,深化了旅游供給側改革,改變了皖南示范區單一觀光的旅游模式。 2017年,皖南示范區實現旅游總收入3532.44億元,接待國內游客3.14億人次,均占全省比重一半以上;接待入境游客447.92萬人次,超過全省八成。
創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
11月23日,記者來到宣城市水東鎮的皖南皮影博物館,52歲的館長何澤華正在向游客展示自己的寶貝。
“這里收藏了我30多年來從各地‘淘’來的歷代皮影10000多件、手抄皮影劇本200多本,是皮影文化的經典濃縮。 ”何澤華是皖南皮影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在巡回展演的同時,堅持每周二為宣城市第十一小學的孩子們無償講授皮影課。如今,他的皮影博物館成為水東老街一道亮麗風景,開館至今已接待游客10多萬人。
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2010年起,黃山市先后投入60多億元,實施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率先探索古民居產權規范流轉機制,打造了民宿客棧、藝術會所、傳統手工作坊、主題博物館等古建筑新業態1114處,其中僅徽派精品民宿達900多家,占全省近八成。
古樹名木和錯落有致的花海交相輝映,粉墻黛瓦與層層疊疊的竹海融為一體。暖暖的冬陽下,三三兩兩的游客信步村中,享受遠離都市的寧靜和安逸。這里就是前不久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的休寧縣溪口鎮祖源村。
從大山深處的貧困小山村,到皖南最大的古民居民宿群,祖源村的蝶變源于黃山市實施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兩年前,上海投資商龐煥泰來到這里,租下30多棟破爛舊屋、豬圈和堆滿垃圾的廢地,開始打造“夢鄉村”精品民宿群。如今,在龐煥泰的帶動下,許多村民紛紛返鄉創辦農家樂,或參與旅游配套服務,昔日冷清的山村變成了熱鬧的景點。
近年來,皖南示范區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黃山市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共建了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打造以非遺傳統技藝展示傳承為重點的徽藝小鎮,促進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整合轉化。宣城市打造以文房四寶傳統技藝保護、產品生產銷售、游客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區,目前僅文房四寶從業人員就達6萬余人。池州市整合池州儺、青陽腔等非遺資源,重點打造杏花村文化旅游區,推進建設新型文化旅游街區、特色文化展示區和傳習基地。
11月16日,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展銷中心在池州國際會展中心開館。該中心展陳面積約15000平方米,集中展示全省各地4000多種特色旅游商品,為我省文旅產業搭建了規?;⑵放苹?、國際化、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旅游商品發展窗口。省發改委皖南處負責人介紹,去年,皖南示范區有規上文化企業849家,實現營業收入734.3億元,分別占全省的36.1%和27.9%。
記者手記
讓青山綠水“流金淌銀”
行走皖南,總能給人山水可親、人文可敬的親切感覺。近年來,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七城市立足好山好水,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走出了一條符合區域特色、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新路徑。
靈秀皖南,靈在文化,秀在山水。在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皖南各市嚴守生態紅線,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積極探索林長制、河長制及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堅持不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筑牢綠色崛起的自然根基。
堅持生態優先,旨在推進綠色發展。皖南地區擁有徽文化、文房四寶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更是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為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皖南各市主動作為、創新工作,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新模式,不斷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并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深化旅游供給側改革,推動了全域旅游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