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縣位于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是全省唯一一個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純山區、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五區”于一體的縣。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空氣優良天數98%以上,被譽為“天然花園”、“天然氧吧”。近年來,岳西縣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做活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兩篇文章,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贏目標。
嚴守生態“底線”,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茭白田套養甲魚,倒逼不使用化肥、農藥,甲魚喜食福壽螺和田間害蟲,且甲魚在田間活動和排便,又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田間雜草,能提高茭白品質。”岳西縣主簿鎮余畈村農民王艷華對這種生產模式很滿意,近幾年他在100畝茭白田里套養甲魚,每畝茭白和甲魚的收益上萬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像王艷華一樣,岳西縣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發展有機農業脫貧致富,這是該縣大力推動發展生態產業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實惠。
為守護好綠水青山,岳西縣始終把生態紅線作為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保護群眾健康的“保障線”、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警戒線”。為此,在項目引進上,岳西縣設置了4道門檻,即嚴禁化工類、高能耗類、高排放類、生態資源損耗類的項目入駐,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任何發展項目和發展方式都以不損害生態環境為發展的底線。
岳西縣充分利用山區氣候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茶葉、茭白、蠶桑等經濟作物。目前全縣有16萬畝高山茶園,年產干茶5千多噸,“岳西翠蘭”茶作為國賓禮茶享譽海內外,是著名的“中國名茶之鄉”;有15萬畝高山蔬菜種植基地,年產高山蔬菜16萬噸,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高山蔬菜之鄉”;有6萬畝桑園,是安徽省第一蠶桑大縣,是歷史悠久的“蠶桑之鄉”。全縣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36萬畝、產品31個,其中認證有機基地6萬畝、品種12個,正在打造全國有機食品基地縣。“岳西翠蘭”“岳西茭白”“岳西桑皮紙”“岳西黑豬”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在發展規劃上,岳西縣按照“努力當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統一的縣域創新發展排頭兵”的定位和要求,發揮岳西的生態資源優勢,打造大別山“康谷”(健康之谷)。2016年岳西縣委縣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大健康產業作為岳西綠色產業發展的首位產業,現已初步形成以休閑旅游為主導產業,養生養老、健體康體為補充的大健康產業體系。
推動鄉村旅游,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金秋時節,暑氣逐漸消退,大山里避暑熱也隨之退潮,分散在海拔800米以上鄉村的300多個農家樂正開心盤點著收入。“岳西的生態環境好、景色美,來旅游避暑的游客逐年增多,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家收入40多萬元,回頭還有不少游客來看紅葉,還能有幾萬元入賬。”地處海拔1200米的包家鄉鷂落坪村的紅土情農家樂老板王芳臉上堆滿收獲的喜悅。這是岳西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給百姓帶來的實惠。
如何引導群眾在好山好水中求財,岳西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引導農民吃上“旅游飯”。2016年,岳西縣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縣財政投入不少于5000萬元用于旅游產業發展。同時加大鄉村旅游創建工作,到2017年底,全縣共有省優秀旅游鄉鎮8個、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6個、鄉村旅游示范村11個、三星級以上農家樂85家、“美麗岳西”鄉村旅游示范點5個、“岳西人家”農家樂示范戶78戶、森林旅游人家42個、“徽姑娘”農家樂7個。
黃尾鎮依托大別山彩虹瀑布景區成立彩虹之約農家樂協會,探索出一條“黨員示范,景區帶動,多業聯動,精準扶持,景村互融”的“黨建+旅游+扶貧”發展模式,引導農民開辦農家樂、在景區或農家樂務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2013年以來,全鎮鄉村旅游累計接待游客達200多萬人次,2017年,鄉村旅游綜合總收入1億多元,鄉村旅游直接或間接為貧困戶增收1000多萬元,帶動200多戶700多人脫貧。劉學虎是黃尾鎮黃尾村長沖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6口人,近年來,劉學虎除在景區務工外,還改造提升了近3畝觀光茶園,新建了一幢樓房,利用自家住房辦農家樂,年收入達2萬元,于2016年脫貧。
河圖鎮境內擁有明堂山、天峽、妙道山3個國家4A景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1%,岳武高速在境內設有出口。近年來,旅游收入連年翻番。為讓群眾分得旅游收入這杯羹,該鎮通過鎮村引導、農家樂協會牽頭,推進農家樂普及發展,農家樂從2014年40家發展到現在的120多家,直接吸納周邊困難群眾200余人就業,90戶家庭350人因此脫貧。巍嶺鄉金榜鄉村農家樂利用農村閑置房屋,通過“公司+互聯網+農戶”的方式,一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實現收入40萬元,帶動周邊12戶均增收1萬元左右;石關、鷂落坪等地通過“公司+旅游電商+農戶”方式,吸引游客避暑療養、休閑度假,“候鳥村”模式正在形成氣候。
在包家鄉,自覺保護生態已成為百姓的共識。“不砍樹,不推山,居民門前屋后不過度硬化,一條水泥道路進村莊,一切與自然和諧共生。”包家鄉村委會主任汪天佑說,過去毀林開荒、種藥材,一下大雨就有泥石流,近年來,群眾自覺收起斧頭和鋸子,一年四季河水都是清澈見底,鄉村變成了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幾年前,朱幫霞還是包家鄉鷂落坪村的貧困戶,過去靠打工、砍樹、種藥材勉強度日,后因丈夫出車禍、孩子讀大學等原因進了貧困戶檔案。后來,夫妻一合計,決定臨時將住房改建成農家樂,并掛上“朱大姐驢友驛站”的牌子。剛開門迎客就生意火爆,當年就賺了十幾萬元,現在每年毛收入超過40萬元。像王芳、朱幫霞一樣,全縣農家樂年收入幾十萬元的不在少數。據統計,目前岳西縣農家樂年經營收入達2.5億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