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東流,一片“翠螺”出大江。山環水繞讓馬鞍山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工業主導也讓這里擁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面對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求,馬鞍山該如何選擇?不久前,這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給出了答案:“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遵循新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方向,馬鞍山進一步鞏固優勢,在新的歷史起點書寫華麗篇章。
生態守福地綠色發展堅定不移
采石磯上太白樓,看江水滔滔,看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但曾經,不遠處,數量眾多的非法碼頭,一度讓美景黯然失色。
“這一片叫陳家圩,由于種種原因,長江沿線形成了24家非法碼頭、砂場,共占用岸線4300多米。”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武裝部長周勇回憶稱,曾幾何時,采石磯附近車水馬龍,違建滋生、渣土橫行,老百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當地很多人提意見,但整治任務艱巨、阻力較大。
2017年4月,根據國家、省、市統一部署,馬鞍山市雨山區開展專項整治,半年時間,24家非法碼頭、砂場全部取締拆除。拆除、清運、拖離大量物料堆場、垃圾、躉船、硬化場地和大型水泥平臺。雨山區還開展岸線恢復,覆土面積18萬平方米,種植復綠420畝,為綠色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鞍山山好水好,多年來旅游也在持續發展。此次長江岸線整治,解決了‘沿江不見江’的尷尬,同時我們也打牢基礎、理順機制,把旅游產業培育作為支柱產業。”采石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安華說。
馬鞍山市和縣瀕臨長江,擁有長江岸線41.6公里,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園子”、也是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2018年夏天,和縣用兩個月時間全面清除了沿江大大小小的選礦廠,守衛了一江綠水。同時,作為礦業大縣,和縣開始礦山復綠,讓一座座“白頭翁”重新披上了綠裝。
“無論區位優勢,產業基礎,還是資源稟賦,我們都應該保護好這里的‘綠水青山’。”和縣縣委書記戴瑞說,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和縣曾經的環保負擔轉化為新的財富,一批集鄉村特色產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特色小鎮茁壯成長。
去年,和縣成功舉辦了第五屆鄉村旅游月等活動,共接待各地游客約138.5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0.4億元。
“作為一座開放包容的移民城市,參與馬鞍山建設的人都是馬鞍山人,履新馬鞍山不久的我也一樣。‘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生態稟賦讓我們有底氣提出‘生態福地’的發展目標,完成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城市轉型。”在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岳峰的眼中,唯有生態先行,才能“一馬當先”。
一個目標,更是一封承諾書、一份軍令狀。根據馬鞍山市政府工作報告,到2020年,馬鞍山將實現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17年下降7.8%,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智造興名城引領轉型升級
從廠區澡堂出來,蹬起二八杠,和三五工友侃天說地,濕漉漉的頭發,車前的鋁皮飯盒盛著熱騰騰的馬鋼大饅頭。當年老馬鋼人的生活圖景,是難忘的情懷。
上世紀中期,轟鳴的火車扛起新中國前進,而推動火車奔馳的輪轂,幾乎全部刻著“馬鋼造”,“江南一枝花”開得燦爛、叫得響亮。
歷經原材料上升、鋼材價格持續下降、小鋼廠“圍剿”,近兩年,馬鋼這位當年的巨人從低谷中走出來。去年實現營收、利潤、上交稅金分別同比大幅增長20%、71%和35%,創下60年發展史上最佳業績,告別凜冬,完美蝶變。
從“制造”轉向“智造”,從“向鋼鐵要效益”變為“向產品要效益”,是助推馬鋼實現新生的發動機。“去年,馬鋼在堅持貫徹國家去產能部署的基礎上,積極優化品種結構,聚焦高端客戶需求,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全年品種鋼比例達到56%,較上年增長6.1個百分點。”馬鋼集團公司宣傳部部長王東海介紹,馬鋼的發展史,也是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的轉型史。
在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岳峰看來,制造業是馬鞍山的“飯碗”,從“制造”躍向“智造”,馬鞍山需要做到立足鋼、延伸鋼、不唯鋼、超越鋼。在《中共馬鞍山市委關于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對“智造強市”也提出了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00家以上,全面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樹立了目標,剩下的就是奮斗。
去年底,馬鞍山市經開區內,華孚精密科技項目舉行竣工投產儀式。華孚科技是臺灣精密制造行業領軍企業,其馬鞍山項目主要從事輕金屬精密合金制造,為國際知名汽車企業提供高端安全件、內飾件等配套產品。
“這是我們在大陸的第五個制造基地,也是我們重點打造的智能制造基地,將實現生產管理智能化、無人化智能物料配送。”華孚科技總經辦副主任、馬鞍山營運中心主管張誠介紹,馬鞍山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一期投資6億元,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一期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約8億元。
推動產業由“制造”向“智造”躍升,除了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還要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從水廠維修車間起步,40多年時間,華菱星馬成長為專用車行業標桿企業,也成為馬鞍山市在改革開放中敢為人先、堅持創新的生動實踐。
“汽車最核心的部件是發動機,公司將智能制造融入傳統發動機制造,通過對發動機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等環節的全面智能化升級,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了核心競爭力。”華菱星馬營銷分公司市場宣傳部部長陳會松介紹說。
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華菱星馬通過創新升級,實現了兩大轉型,一是核心零部件從單一總成(車橋)發展到“漢馬動力黃金組合”,發動機自裝率超過了80%;二是產品銷售從過去的以工程車為主實現了以物流車為主,豐富了產品線。
4萬噸的生產線,1萬多平米的廠房內,幾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裝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準,在雨山經濟開發區瑞泰馬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內,節能環保型高溫材料智能化生產線,不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讓產品更具競爭力。
近年來,以瑞泰馬鋼為代表的智造企業,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馬鞍山市雨山區,“智造”激活的新動能,讓這個因馬鋼而聞名的工業強區快速發生著變革。
“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產業強區是基礎是重點。如何推進產業強區,首先要搭建好經濟發展平臺,圍繞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做好項目謀劃和招商引智;同時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雨山區委書記徐澤能表示。
開放立潮頭邁步產城一體新時代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留下千古名篇,無一不在訴說著馬鞍山悠久厚重的歷史。
而作為一座城市,馬鞍山于1956年因鋼設市,剛走過一甲子。
打開安徽地圖,長江穿城而過的馬鞍山,緊鄰江浙滬,坐擁66公里的長江岸線資源,具有發展開放型經濟和臨港經濟的天然稟賦。臨江而建鄭蒲港,正是馬鞍山挖掘資源優勢、專注開放經濟的縮影之一。
歲末年終,鄭蒲港一派繁忙景象,鐵路架梁施工正酣,外籍輪船停港靠泊。站在江邊,鄭蒲港新區管委會黨委副書記錢俊向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介紹,2012年成立至今,鄭蒲港累計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35億元,財政收入自2011年的0.4億元增至去年的10億元,增長25倍。
無人機從空中俯瞰,沿江1.5公里范圍內草木蔥蘢,讓人無法相信置身于工業園區內。“沿江區域主要是農田,不上任何項目。”指著鄭蒲港規劃圖錢俊說,生態先行、規劃先行,是鄭蒲港建設發展的總體原則,早在建設前期,鄭蒲港便在江邊預留了大量非工業用地。“地圖上紅色的工業項目用地,綠色是農地。可以看到,沿江的區域幾乎都是綠色的。”
除了嚴格分段治理,鄭蒲港還在園區內所有道路、小區、企業實施雨污分流,建成各類下水管網近400公里,不讓一滴污水直排。為給長江繼續增添“顏值”,鄭蒲港積極復綠、補綠、增綠。目前已新增造林300余畝,建成區綠地率達40%,綠化覆蓋率達45%。
“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在馬鞍山發展不同時期來到這里的,雖然個人經歷、興趣愛好、成長背景不一樣,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建設好馬鞍山。”在張岳峰看來,馬鞍山由建國初期的小漁村到因鋼設市再到如今的“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開明開放的城市精神一以貫之。
現如今,馬鞍山地處皖江流域的門戶和龍頭,也是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東大門和橋頭堡。他認為,馬鞍山要實現新一輪開放發展,必須與周邊兄弟城市實現聯動。“盡管近年來馬鞍山借助自身在裝備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承接了大量長三角等地的產業轉移,但依然不夠。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是融入長三角的第一步,未來馬鞍山將全面推動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一步鞏固區位優勢,吸引創新資源,提高發展質量。”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