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是指引新時代文藝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獻,既彰顯出對社會主義文藝規律的深刻把握,又體現著對文藝工作者的殷殷期許,為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特別是文藝創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自覺擔負起文藝創作的時代責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緊跟時代步伐,展現時代精神氣象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文藝作品既是國家精神高地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彰顯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積極推動文藝創作繁榮和文藝產業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和生產出無愧于我們偉大時代、偉大民族的優秀作品。今天,中華民族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道路上,偉大夢想的實現需要偉大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深情描繪和歌頌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涌現出的時代先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國審美旨趣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各國人民的處境和命運千差萬別,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為改變命運的不屈奮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為肥沃的土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負,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不斷挖掘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生動實踐,不斷淬煉文藝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
堅守人民立場,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堅守人民立場,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守人民立場,就是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文藝工作者要牢固樹立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善于從人民群眾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營養,圍繞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想推動工作創新,既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又要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追求德藝雙馨,引領社會良好風尚
“志高則言潔,志大則辭弘,志遠則旨永。”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溫潤心靈,起到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作用。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弘揚正道,發揮藝術作品的內在價值,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的赤誠之心,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名聲,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美的感悟、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激勵。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歌頌真善美、針砭假惡丑,對正能量要敢寫敢歌,理直氣壯,正大光明,對丑惡事要敢怒敢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樹立文藝界良好社會形象,營造自尊自愛、互學互鑒、天朗氣清的行業風氣。
潘昱竹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