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團結奮斗,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錘煉鑄就的寶貴精神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這一重要論述既深刻揭示黨和人民奮進歷程的寶貴經驗,又鮮明發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偉大號召。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安徽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在黨的領導下,從土地革命時期創建皖西蘇區和紅軍到抗戰時期新四軍馳騁江淮,從新中國第一爐銅水揭開工業新篇章到小崗村“大包干”拉開農村改革大幕,安徽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長河的每一個斷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安徽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奮進,知重負重、攻堅克難,走過了風云激蕩的不平凡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現在的安徽,發展能級更高,經濟總量2021年突破4萬億元,由在全國“總量居中、人均靠后”邁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臺階;發展格局更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疊加賦能,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前所未有;發展動力更強,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均超過40%。
百年安徽團結奮斗歷史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生動縮影,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歷史和現實雄辯地證明,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必須牢記初心使命
萬家燈火連著“國之大者”,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團結奮斗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心中裝著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經過多年奮斗,安徽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剩余8.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安徽團結奮斗的生動實踐充分印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出發的原點,是立黨的“初心”。確保團結奮斗不懼風險、永續向前,要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再次強調,“要牢牢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安徽的團結奮斗史也是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
安徽是我國典型的少數民族散雜居省份之一,在省內分布整體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沿淮以北較多且相對集中,沿新安江以南相對較少而分散。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政治基礎更加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為牢固,民族聚居地區發展更有質量,民族工作機制更趨完善,對口支援工作更具成效,安徽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聚居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充分展現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創造江淮大地發展奇跡的豪情與偉力。
必須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花大心思、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愛國統一戰線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統一戰線擺在重要位置,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
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安徽在團結奮斗中堅持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積極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不斷完善政黨協商制度、創新開展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宗教工作,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日益彰顯。新的征程上,必須繼續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支持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求更好履行職能。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必須始終接續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松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歷史一再證明,奮斗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我們黨百余年的發展史就是不斷的奮斗史,一切偉大成就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這一點在江淮大地上也一直被演繹和賡續。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的長期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夙愿將變成現實。對百年奮斗歷史最好的致敬,是書寫新的奮斗歷史。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黨和人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必定能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國際異常復雜的形勢,面對國內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要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萬眾一心、攜手奮進,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
沈 昕
(作者系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