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的百年奮斗第二條寶貴經驗。這一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價值彰顯。這既是成就黨的百年歷史偉業的堅實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與以往的思想家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角度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站在了人民立場上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
堅持人民至上,深刻反映了唯物史觀根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首先,堅持人民至上充分肯定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否承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區別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生動闡釋了唯物史觀中人民是歷史主體的思想。其次,堅持人民至上充分肯定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黨和人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最后,堅持人民至上充分彰顯人民群眾是價值評判的主體。人類實踐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價值彰顯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以貫之地體現到黨的全部奮斗之中,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偉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首先,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回答了“為了誰”。人民這個概念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人民的構成既是延續的也是變化的。進入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要求我們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偉力。其次,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回答了“依靠誰”。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進入新時代,只有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才能堅如磐石、行穩致遠。最后,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回答了“我是誰”。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統一的、一致的。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
堅持人民至上是成就黨的百年歷史偉業的成功密碼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立足人民立場,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接續奮斗創造了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偉大歷史成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寫照。建黨之初,黨的第一個綱領就把“人民”銘刻在心,將自己的政策綱領定位在勞苦大眾身上。蘇區時期,毛澤東特別強調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生計問題。延安時期,黨提出了為人民服務思想,毛澤東明確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局面,黨迅速把工作重心放在恢復發展生產上,勝利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將“人民贊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檢驗標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經過黨的百年奮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正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才找到了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找到了實現百年偉大成就的成功密碼。
堅持人民至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要求
一百多年來,經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接續奮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關注讓人民生活幸福這一“國之大者”,把人民至上理念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過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力量之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第一,堅持人民至上要齊民意。中國共產黨只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才能最大限度減少阻力因素、消除不和諧聲音,夯實黨治國理政的群眾基礎。第二,堅持人民至上要凝民智。新時代匯集民智的關鍵是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為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發揮創造良好的制度保障、智力支持和寬松環境。第三,堅持人民至上要聚民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只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在新的偉大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方能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第四,堅持人民至上要厚民生。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新時代加強民生建設,需要用系統的觀點謀劃民生發展大棋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民生建設新領域,將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結合起來解決民生問題新課題,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帶領中華兒女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郭 理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Y2020D5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