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一批智慧博物館、數字農家書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著力發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實現文化空間的創新發展和創造轉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講好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故事,是需要我們著力思考并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文化理念上凸顯“新”。安徽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徽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具有深厚的歷史意蘊和時代價值。首先,文化元素熔舊鑄新。深入挖掘安徽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設計理念,增強空間的藝術效果、審美韻味和文化品位,以高質量的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追求。其次,文化內涵開拓創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文化內涵積淀不同的人文精神。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既要著眼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全局,又要善于探索不同區域文化的內涵,彰顯徽風皖韻的魅力,提升文化軟實力,肩負起賡續、弘揚安徽文化的新時代使命和新時代責任。最后,文化特色歷久彌新。整合安徽文化資源,立足優秀文化特色優勢,打造知名文化品牌,逐步建立以文化產品質量為內核的品牌自信,以群眾消費口碑為標準的品牌他信。在此基礎上,增強特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增加特色文化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安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產業集群,并逐步形成集群化效應。
在技術核心上抓住“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與傳統文化空間相較而言,其優勢集中體現在現代化核心技術的運用上,突出數字化、智能化的特點。一方面,搭建全程、全鏈的數字化平臺。以5G賦能AR、VR等一批新技術、新手段,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文化創意、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體驗的全過程。同時,貫穿文化產業鏈、版權價值鏈、科技創新鏈的各個環節,在數字化保護、數字化石刻、數字化展覽、數字化娛樂等諸多方面,形成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刻的數字文化產品,逐步構建全過程、全產業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數字化體系。另一方面,拓展活態、互動的智能化空間。構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乃至元宇宙在文化智能中的作用,通過對文化底蘊深厚和特色鮮明的舊礦區、舊廠房等升級改造,使之成為全新的美學空間和網紅打卡地,開啟活態文化創意空間。此外,對于類似于益智書桌、益智棋桌、益智書法、益智國畫等傳統文化項目,我們要利用全息投影、數字孿生等新智能技術,打造多維虛擬空間,實現時空交流、時空交換,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云”空間的互動。
在運營機制上圍繞“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要實現良性循環發展,其關鍵要素在于激發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激活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內生動力,從而搭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運營機制新平臺。首先,樹立政府引導下的導向。適應新型文化空間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潮流,政府要適時作出準確的文化市場預判,在方向把控、政策扶持、規劃制定、方案實施等方面,構建多層次、易實施的引導機制。其次,確立民企主體下的運營。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市場運營離不開以民營文化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民營文化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加快自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培育一批文化新產業、新業態,以適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市場需要,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新路。最后,建立人民共享下的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目的是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共享。沒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失掉“靈魂”的物質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共建共享,進一步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群眾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服務能級上追求“優”。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大眾消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針對呈現出文化消費和文化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在服務“精準化”“多元化”“特色化”方面,提升安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能級。首先,以服務“精準化”滿足文化需求“個性化”。找準特定群體的文化關切,打破傳統“我有什么你就看什么”的舊格局,結合城鄉布局、民風習俗以及人居文化環境等現實情況,采取“訂單管理”“個性配送”等文化服務新模式,不斷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供需的匹配度和精準度。第二,以服務“多元化”滿足文化需求“多樣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面對多元化需求,應廣泛開展線下“文化館日+”“民俗文藝表演+”“藝術普及+”以及線上“云”閱讀、“云”非遺、“云”推介等不同文化活動,建立“多元化”服務供給機制。最后,以服務“動態化”滿足文化需求“差異化”。面對文化消費群體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審美能動等存在諸多差異,結合當下文化消費熱點,把握服務功能與空間功能、服務體驗與文化體驗的契合點,細致細分、有的放矢,適時對服務予以動態調整和延伸,創構安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功能的“晴雨表”,完善動態服務體系,打破文化需求“差異化”的服務壁壘。
張銀飛 夏美武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哲學學院; 銅陵學院。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Q2017D8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